《记住乡愁》纪录片观后感
篇1:《记住乡愁》纪录片观后感
接近春节 ,你的'脑海中是否又多了几分思乡之情?喧嚣之外,你是否也在寻找一方暖和且松软的佳处,静默等待着你回首,听它渐渐讲解并描述那里的故事,这其中,道的即是“乡愁”,唤的即是“
镜头下,居民晾晒衣服、商贩的叫卖声、楼道里跳绳的小妹妹,生活气息深厚。其实,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之下,这种慢生活中所感受到的沉淀弥足宝贵。
无论是顾世雄,还是徐小云,他们都是从《枫泾镇》走出,他们对风骨气节的恪守、人间正道的憧憬,离不开古镇历史底蕴的熏陶与浸润;追寻古代、近代和当代古镇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昭君镇》解读着“能扛事有担待”的背篓精神;《松溉镇》中,这座巴蜀小镇上演的一桩桩、一件件反哺家乡、桑梓情深的故事让观众记忆犹新。
以如此淳朴真诚的内容传承中国文化、讲解并描述中国故事,触动着观众心中松软的那个“乡愁”。用实实在在的故事讲解并描述古朴民风民情,讲解并描述中淡生活中藏着的深刻哲理,讲解并描述悠远流长的民间传统,也讲解并描述纵使世间、时代改变,但唯有不变的是基础的待人、处事原则。用深邃的思想解读古镇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崇敬的心情讴歌古镇代代相传的精神品质,“乡愁文化”也由此得到了延长。
溢于言表的“愁”最难表达
“当今社会须要更多这样的纪录片去帮助我们记忆和传播古老的中国文化。”网友心声代表的是一个群体的心愿。事实上,当前纪录片市场竞争激烈,其中关于乡愁的题材之所以难有上乘佳品源于其表达难,而《记住乡愁》的脱颖而出,或许是因为节目没有苍白的说教,或许是选择了将人文历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令观众直面内心最深处的真实情感。但无论缘由几何,这档节目都让中华五千年文化得到了更好的坚守与完整的继承。
以古镇为载体,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立意的节目并不鲜见,但《记住乡愁》生活化、故事化的切入角度,让观众有着剧烈代入感。同时,不趋同、不高冷更是观众为《记住乡愁》所贴的标签。可以看到,当下,我国文化类节目虽有不同主题,但有影响力的节目大多集中在诗词、文字和历史等人文领域,形式单一,在文化内涵与外延方面的发掘不够深、不够广,与现实生活联系得也不够紧密。而《记住乡愁》第四季持续着在内容和表达方式上的拓展、创新,努力与全媒体时代受众的需求与认知相契合,这也是该节目所承载的使命,用最平实的镜头传递出了画面背后的价值。
新时代,是一个求知的时代,回应时代需求,《记住乡愁》第四季从当下角度传播传统文化,用一个个有温度的镜头,带观众走进一座座仅存于时尚潮流夹缝中的古镇,不经意间你会发觉,原来乡愁不只有惆怅与悲苦,还有欢乐、警示与鼓舞。
看得见山水,守得好田园,方能记得住乡愁。虽然隔着屏幕,但因为有着《记住乡愁》第四季的持续,而让观众感受到了暖和。而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包涵性、多样性的延展与呈现,也随着第四季节目的播出仍在接着……春节期间,《记住乡愁》第四季仍会每天陪伴观众度过。
篇2:央视纪录片《记住乡愁》观后感
《敬畏之心不行无》是在我的家乡——福建培田村拍的。《敬畏之心不行无》,这个片名起得很好,给培田文化的特征——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作了一个很好的解说。
拍这部纪录片时,龙岩市有关部门专程把我和厦门高校的郑振满教授接去参与拍摄。为什么会叫我参与这次拍摄?我估计是编导看过我的《大屋碎影》一书或我的博客有关文章。我有一篇博文《培田传统文化要略》(曾在《闽西日报》发表过),谈到了培田的“传统文化”的特点。内容和“敬畏之心不行无”很吻合。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崇礼的儒家文化为主导地位的。《荀子·礼论》说:‘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天地即大自然,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农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农耕文化,不崇拜天地不行。对先祖的尊崇,表达了中国人祖先崇拜和宗族血缘纽带的坚韧。崇拜‘君师’,君是政治权力的体现者,师是伦理道德的体现者,其关键是对师——圣贤的崇拜。这三条体现了以儒学为主导的中国文化特质。
培田正是继承传统,做到三个尊崇的典型。
培田的先人们崇拜天地,仔细地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结合。培田村落的选址、建设很讲究‘风水’,事实上就是讲究‘天人合一’。后垅山的‘风水林’及河源溪上游的茂密山林营造了培田很好的生态环境。在靠天吃饭的小农经济时代,讲究生态、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正是崇拜天地的结果。
培田人敬重祖先,培田民居建筑中,最
《记住乡愁》纪录片观后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