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化学史与多媒体技术整合的氯气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
(2)、初步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氯气与水、碱金属单质及非金属单质的反应)。
2、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习结合化学史来学习化学的思维和方法;
(2)、通过再现化学家发现氯气和探究氯气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的过程,让学生树立科学探究的意识,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化学发展的轨迹,培养对化学知识的亲近感;
(2)、感受科学探索的艰辛和喜悦,了解科学发展是不断进步与完善的过程。
二、教学流程
教学设计思路流程见图:
三、教学过程
1、引入课题
氯的应用已经深入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像食盐、84消毒液、漂白粉、合成杀虫剂等物质都含有氯元素。氯的单质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用途。如液氯用于我国大规模的饮水消毒。氯气在自然界并不存在,那它又是如何被发现和应用的?让我们追溯历史来探寻问题的答案。
【设计意图】
从身边含氯物质的实例切入课题,拉近化学与学生间的距离,培养学生对化学的亲近感,让学生意识到化学知识为生活所用;预设、疑问,激发学习动机。
2、氯气的物理性质
【设计意图】
通过化学史多媒体课件展开氯气物理性质的学习,适当补充燃素说及氧化学说的内容,让学生对化学史有一定的了解,知道燃素说与氧化学说的分歧点在哪,之后结合 Flash动画重现拉瓦锡推翻燃素说的实验,让学生化身为化学家,站在拉瓦锡的角度分析问题,亲历探究的过程,基于实验结果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找出矛盾所在,学习科学探究思维,以便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激发探究热情。
【课件演示】
发现氯气的第一人是瑞典化学家舍勒。1774年,舍勒在研究软锰矿(MnO2) 时,将它与浓盐酸混合加热,产生了一种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黄绿色气体(该气体后来被命名为氯气)。舍勒还发现这种气体能杀死昆虫,能与金属反应,能溶于水,且其水溶液能使花、蔬菜等有色物质褪色。
【课件演示】
在了解了舍勒制取氯气的简易原理的基础上,教师再利用课件提供实验室制备氯气可能需要的实验仪器和仪器组装的几种可能,让学生结合舍勒制取氯气的原理,就实验仪器选择和组装的结果进行讨论分析,加深对物理性质的理解和认识。
【课件演示】
尽管舍勒发现了氯气,却未能弄清氯气究竟是游离态的单质气体还是化合态的气体。在当时,舍勒深信盛行的燃素说,因此,他选择用燃素理论解释氯气,认为氯气是一种“脱燃素盐酸”。1772年,拉瓦锡做了著名的加热水银的实验,提出氧化学说。教学时,利用课件呈现燃素说和氧化说的具体内容,为学生做知识补充,让学生了解历史;再用课件模拟重现拉瓦锡推翻氧化学说的经典实验,让学生基于实验事实,思考分析自行得出结论推翻燃素说,培养探究能力。
3、氯气的化学性质
【设计意图】
用Flash动画模拟重现贝托莱制备氯水的实验过程,了解制备纯净氯气的方法,让学生思考分析得出自己的实验结论,再结合贝托莱的实验结论,创设矛盾情境,使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分析贝托莱的错误所在,渗透给学生应严谨治学的意识;问题进一步深入,学生自行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证明自身观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践行科学探究过程。
【课件
氯气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