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论《诗经·小雅》怨刺诗的孤独美感
摘要:《诗经小雅》怨刺诗表达了猛烈的孤独感。这种孤独感给读者带来了美感,包括阅读共鸣的快感、阅读悲剧的心灵快感。这种孤独美感赐予了《诗经小雅》怨刺诗永恒的生命力,对后世文学也有确定的影响。
关键词1
论《诗经·小雅》怨刺诗的孤独美感
摘要:《诗经小雅》怨刺诗表达了猛烈的孤独感。这种孤独感给读者带来了美感,包括阅读共鸣的快感、阅读悲剧的心灵快感。这种孤独美感赐予了《诗经小雅》怨刺诗永恒的生命力,对后世文学也有确定的影响。
关键词:《诗经小雅》怨刺诗孤独美感
先秦文学是文学的产生和初创期,在形式上不如后世文学成熟完善。因此若据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观点来看,先秦文学的文学性不够强;然而,若论文学的审美属性、文化属性等,先秦文学不逊于甚至可以说超过了后世文学。先秦文学具有震撼人心的精神美。受先秦文学"文史哲不分"观点和文教观念的影响,争论者常以哲学和政教思想来解释先秦文学,而忽视了先秦文学的精神美及它给读者带来的审美体验。先秦文学中文学形式感较强的《诗经》亦难以幸免,对《诗经》的经学阐释远远多于文学阐释,文学阐释亦多在题旨方面,审美价值争论则相对较少。
先秦诗歌进展由宗教颂赞祷祝诗进展到政治叙事诗,再演进到言志抒情诗,奠定了诗歌主抒情的进展方向。《荀子大略》讲"《小雅》不以于污上,自引而居下,疾今之政,以思往者,其言有文焉,其声有哀焉"。《小雅》的怨刺诗表达了诗人对国政、时弊、自身患病的幽怨感叹,是《诗经》言志抒情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小雅》怨刺诗抒发的幽怨感叹之情传递着肤浅的孤独感,而这却被"《小雅》怨诽而不乱"(《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之类的诗教评论带过。
2
《小雅》怨刺诗表达了猛烈的孤独感,这可以给读者带来孤独的审美体验。虽世殊事异,但如今的读者照旧可以与《小雅》中的那些怨刺诗达到心灵上的共鸣。这不仅是由于这些诗歌体现了忧国哀民的责任心、遭谗受累的哀怨心,更是由于责任心、哀怨心背后表达出的孤独。"其实美学的本质或许是孤独。"{1}孤独是可以作为审美对象的。孤独本身就有着一种美感,而读者和文本对话后产生共鸣更是一种美感,一种阅读的快感。《小雅》怨刺诗便表现了此种美,而这美感又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诗经小雅》怨刺诗的孤独美
《诗经小雅》怨刺诗整体呈现了猛烈的孤独感,包括离家劳役的孤独、遭谗被排斥的孤独,还有不被人理解的孤独。
家是个体在社会的一个附着点,远离家乡或父母的个体是孤独的。《蓼莪》篇被方玉润评为"千古孝思绝作"{2}。诗先言"父母劬劳",对父母"欲报之德"是"昊天无极"。有父母在是温和的,而诗人却"我独不卒",不能和父母一起,不能终养父母。于是诗人感慨道:"民莫不,我独何害!"一个"独"字表达了诗人对父母的思念,表达了诗人无父无母的孤独。
在《诗经》时代,臣子服务于君王,"王事靡"是常态,臣子在外奔波便不能和家人共处。如《四牡》:
四牡,周道倭迟。岂不怀归?王事靡,我心伤悲。
四牡,骆马,岂不怀归?王事靡,不遑启处。
4
翩翩者,载飞载下,集于苞栩。王事靡,不遑将父。
翩翩者,载飞载止,集于苞杞。王事靡,不遑将母。
驾彼四骆,载骤。岂不怀归?是用作歌,将母来谂。
臣子在外马不停蹄地奔波,飞行的鸟儿尚且可以还巢休息,臣子却由于君主的事情未完而难以归家。车马劳顿,不能安居在家,不能奉养父母。臣子的心甚是伤悲,漫漫路途只有臣子劳碌的身影。
除了公事的繁重,还有很多徭役。如《采薇》,为戍士还归之作,诗歌先回忆了自己戍役的往事,戍士因"猃狁之故"而"靡室靡家""不遑启居""忧心烈烈"。接着所幸最终得胜还归,然而,战后幸存归家,戍士却没有喜悦之情,而是布满哀痛。即使得胜了又怎样,远离家乡,身心劳苦,所患病的孤独苦痛谁能理解?此时征夫是觉得没有人可以理解他的心酸苦痛。征夫的从征之路是孤独的,还归之路亦是孤独的。诗歌末尾将征夫孤独苦痛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正如方玉润所评:"此诗之佳,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3}
《北山》与《采薇》一样表达了勤于王事的劳苦孤独。似乎人在苦痛时会觉得所受之苦是独一无二,旁人"莫知我哀"的,人在受苦之时最感孤独。诗人在"王事靡,忧我父母"后埋怨"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觉得臣子那么多,王不均,使自己独自劳苦。《小明》:"昔我往矣,日月方除。曷云其还,岁聿云莫。念我独兮,我事孔庶。心之忧矣,惮我不暇。念彼共人,怀顾。"诗人想到安居的伴侣,自感独身事众的哀痛之情也很鲜亮地表达了出来。又如《何草不黄》:
4
何草不黄?何日不行?何人不将?经营
论《诗经·小雅》怨刺诗的孤独美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