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知音》
刘勰
文心雕龙的地位
对《文心雕龙》的研究,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中的显学。向来,龙学的学者,在校勘、注解、诠释等方面,用力至巨,成果非常丰美。龙学研究者也多能中肯地论述此书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
杨明照说此书“是刘勰惨淡经营的巨大成果,也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巍然屹立的高峰”
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论者对《文心雕龙》的世界地位也有评述。
鲁迅说“东方有刘彦和的《文心雕龙》,西方则有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二者‘为世楷式’”。
曹顺庆认为《诗学》、《文心雕龙》和印度的《舞论》,鼎足而立,为世界三大文论支柱。
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共50篇,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4个主要部分。被后人誉为“体大思精”之作。全面论述文学及文章学的道理,集大成又颇有独到创见。
其体系宏大、结构严密,在古代文学批评著作中是空前绝后的。
骈文
骈体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称骈体。在声韵上,讲究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骈文注重形式技巧,往往束缚内容的表达,但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
作者介绍
刘勰,字彦和,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少孤,笃志好学;家贫,不婚娶。入寺庙依靠名僧僧祐十余年,在深研佛理的同时,博览经史百家之书和历代文学作品,“深得文理”,为沈约赏识。后入仕,梁武帝时,历任奉朝请、太末(今浙江中部)令,东宫通事舍人等职,受到昭明太子重视。写成《文心雕龙》五十篇,后奉命到上林寺撰经,经成出家,法名慧地,一年后去世。
著作除《文心雕龙》外,今仅存《梁建安王造石城寺石像碑》、《灭惑论》两个单篇。刘勰一生政治地位不高,主要成就在于学术。他精研佛理,兼通儒学,论文以儒家思想为基础。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吕氏春秋》
知音
知:鉴赏的行为
音:鉴赏的对象
1文学鉴赏的活动
2鉴赏主体(鉴赏者)
3鉴赏家
对于那些非音乐的耳朵来说,再好的音乐也毫无意义。(对牛弹琴)
文本解读
《知音》是《文心雕龙》第四十八篇,论述如何进行文学鉴赏与批评。全篇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段)讲知音难逢的原因。
古来文学批评存在着“贵古贱今”、“崇己抑人”、“信伪迷真”等不良倾向,公正的文学评论者很难遇见。知音之难的原因:
一是贵古贱今。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秦皇汉武;
二是崇己抑人,班固、曹植是代表;
三是信伪迷真,楼护之属当归此类。
这一段是立论,从文学欣赏的主体角度提出知音之难。
文心雕龙·知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