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浙江农村社区养老模式构建研究.doc“互联网+”时代浙江农村社区养老模式构建研究
[摘要]浙江人口出现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等特点,而农村老年人口又占较大比重,使得农村养老出现许多问题。农村社区养老模式仍是一种在探索中的新型养老保障模式,却符合我国国情并值得研究与探讨。尤其在“互联网+”时代,如何把互联网引入农村养老来解决农村地区养老资源稀缺、促进农村社区养老的发展都值得研究与探讨。文章介绍了养老的相关概念,论述了浙江农村�B老面临的困难与推行社区养老的必要性,并进一步探讨了建立农村新型社区养老的路径。
中国 2/vie
[关键词]社区养老;“互联网+”;养老模式
[DOI]1013939/jkizgsc201707049
国际上将60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10%以上或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7%以上的国家视为老龄型国家。浙江已快速进入老龄化深化阶段,截至2015年底,浙江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约98403万人,占总人口的2019%,高于全均数4个百分点,高于国际老龄化标准线1019个百分点,养老成为不得不去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另外,农村老龄化程度比城镇更高、更快,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更严重挑战。2015年,李克强总理提出的“互联网+”行动计划为养老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作为互联网发展前沿和积极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浙江,更需要通过互联网实现农村养老模式的创新和养老产业的发展。
1 概念界定
1990年人口普查显示浙江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1038%,提前进入老龄化,且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加速发展。因此,养老问题、特别是农村养老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热点。
11 社区与农村社区
1881年,费迪南多・滕尼斯首次使用“社区”一词,“社区”是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人口组成的社会共同体。[1]我国很多学者虽然认知不同,但普遍认为社区具备一定的地理区域、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共同的意识与利益、较密切的社会交往等基本特点。城镇化不断推进,农村社区逐步推广,但其范围一般仍限制在行政末梢的自然村落或联系较紧密的村落群。[2]综合农村社会学家们的理解,地域较广阔且以村或镇为居民活动中心、居民生活方式大体相同、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具备相似价值观与行为规范的社会群体为农村社区。
12 家庭养老与社区养老
在我国,养老首先想到家庭养老这一传统、维系社会稳定的养老方式。它以家庭为单位,家庭成员基于血缘与亲情,赡养老人及给老人精神慰藉。社区养老则以家庭养老为主体,加大社区的载体作用,加以政府的辅助,将专业服务引入社区,老人既得到家人照顾,也可由社区相关服务机构或专业人士在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等方面提供上门或托老服务。农村社区养老是农村在各级政府无力实现全面社会养老的情况下,提炼优化农村现有资源建立的一定范围的养老模式,农村老人不必离开自己的住所和赖以生存的土地,留在熟悉的环境和熟悉的人一起安享晚年。
2 浙江农村养老保障的现状
21 浙江农村人口老龄化现状
随着浙江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年轻人随着求学外出打工,移居或落户城镇,家中老人主动或被动地留在了农村。
211 农村老龄化快于城镇
2015年末,浙江常住人口约5539万人,农村人口约占总人口的342%,比上一年下降093%。但是,全省农村老年人口增长较快,1990年农村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约占农村常住
“互联网+”时代浙江农村社区养老模式构建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