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从一到十谈养生.docx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6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从一到十谈养生 】是由【红雨】上传分享,文档一共【65】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从一到十谈养生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Preparedon24November2020
从一到十谈养生
从一到十谈养生(第二部分)-张雪亮–
中医的四大经典
近年来兴起国学热,很多电视台都在讲国学,讲经典。中医也有中医的经典,即“中医四大经典”,普遍认为中医的四大经典是《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和《金匮要略》。还有别的中医经典,如《难经》、《温病条辨》等。中医四大经典究竟是哪四个,说法不一样,但是无论哪种说法,《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这两本书都是包括在里面的。
什么样的书才能称为中医经典呢我个人认为经典书要启发人的思维,每念一遍都有新的理解,这才叫经典。《伤寒论》非常薄,总共是397条,一条就几句话。很薄的一本小书,为什么是经典因为它不断地启发人,每读一遍都有新的理解,这就叫经典。也可以说,读经典没有固定的释义,张三有张三的理解,李四有李四的理解,这才能称为经典。
不要神化经典
现在很多人崇尚经典,唯经典是从,张口闭口都是《黄帝内经》怎么说的,好像《黄帝内经》说的都是千古不变的真理。其实这是非常极端的做法。虽然经典绝大部分内容是非常好的,但是其中也有个别迷信或糟粕的地方,还有的内容模棱两可。
第37节:四诊合参,因人养生(5)
比如,医圣张仲景的着作《金匮要略》里有一句话是“孕妇食姜,令子余指”,意思是说孕妇不能吃姜,如果吃了以后生出来的孩子就多长手指头或者脚指头。实际上这可能吗
现在怀孕的妇女谁不吃姜所以即使是经典,也不要认为里面的东西掉到地上就会有金子的声音。
最近看了北京中医药大学一个博士写的论文,题目叫《〈黄帝内经〉有关脏腑认识不同理论与观点的研究》,选题很好,写得也不错,能看出来下了不少工夫。这位博士明确提出,《黄帝内经》的成书除了引用一些西汉以前的古医学着作以外,比如《奇恒》、《五中》、《阴阳》、《从容》、《揆度》、《脉要》、《上经》、《下经》等,还有一部分是出自后人的增补。也就是说,《黄帝内经》这本书不是一时一人写出来的,所以书里面很多观点、说法前后不一致,甚至互相矛盾。在这篇论文里,他只是围绕脏腑不同学说来开展研究,就分别总结了至少12个方面有不一致甚至矛盾的地方。我举这个例子的意思是告诫大家,千万不要神化中医经典着作,中医经典确实很伟大,但不一定句句是真理。
台湾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有一个治学的态度非常值得我们学习,那就是经典要学习,但不要盲目迷信经典。他说:“不要太偏袒自己的中医,黄帝是了不起,但是已经起不来啦!所以我们要自己想办法站起来。”
要乐于学习经典
与迷信经典的一个相反的态度就是不学经典,现在很多人不念经典,不学经典,根本不看经典。这也是不正确的。学中医三要素中的第一条就是童子功,要背,要记很多东西。我当年考研究生时,《伤寒论》可以倒背如流,说出一个症状,就像计算机搜索一样,马上就能说哪一条有这个症状。而现在愿意下苦工夫的人越来越少了。
还要提请大家注意一个问题,就是学习经典、解读经典一定不要断章取义,不能割裂。个别人学习《伤寒论》喜欢钻到一句话里深入进去,不考虑前后,一提就是第几条怎么说。其实,古人写书是没有标点符号的,《伤寒论》原书本来没有分条,是后人为其分成条的。所以,解读的时候一定要前后联系参照,才能尽可能解读正确。
说到经典,说到医圣,再说一个小插曲,什么叫坐堂为什么中医在药店里面给人看病叫坐堂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跟着一个老中医学习,他对我说:“小张,你很年轻,年轻人要耐得住寂寞,现在不是没有患者找你看病嘛,你要坐得住,坐冷板凳时间长了,患者就多了,这就叫坐堂。”那时候我以为这么解释坐堂是对的,时间长了才发现不对。
那么坐堂的来历是什么呢大家听说过医圣张仲景做过什么官吗文献记载张仲景做过长沙太守,也就是长沙县令。作为一个县令每天的工作就是升堂,一有来告状的就升堂,审完官司就退堂。他是大夫,没有官司的时候他就免费给大家看病,就在大堂之上给人看病,所以中医给人看病称为坐堂的典故就由此而来了。
第38节:五行配合五脏,健康的体质是平衡(1)
第五讲
五行配合五脏,健康的体质是平衡
中医的多边关系——五行学说
前面说过,有些人特别是知识层次比较高的人不相信中医,主要理由之一就是不相信中医的基础理论,特别是阴阳五行学说。我认为,我们不妨从更宏观的意义上来理解古人创造五行学说的用意:天人合一学说是强调自然界的整体观念,是一元论;阴阳学说是强调一对一的双边关系,是二元论;而五行学说则是强调一对多的多边关系,是多元论。
五行学说只是一个习惯说法,不是绝对的,但是它能够用来说明自然界复杂的关系,这就是多边关系。从相生来讲,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从相克来讲,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学说强调多边关系要有相对动态的平衡,失去平衡则为疾病,就需要找到多边关系中的失衡点,然后有针对性地去调理,去治疗,使其归于平衡。理顺这么复杂的关系,就像带兵打仗,要分析各方面的利害等关系,所以中医有“用药如用兵”之说。
把五行从关系论来讨论,意义非常重大。我前两年看过一个女性患者,满口都起疮,舌头也烂得可怕,西医诊断叫“多形性红斑”。她来找我看,我根据中医的五行学说来给她看。宏观地按五行归类,舌头属于心,“舌为心之苗”,于是我给她用大剂量的药清心火,结果效果还不错。
关于五行学说,大家不要把它神化,它就是古人用来比喻物质世界分类的一个习惯说法,主要体现多边关系。
五行和五味
五行就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而生成的。同时,还以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来阐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在不断的相生、相克的运动之中维持着协调平衡。
那么,我们怎么来理解木、火、土、金、水这五种物质呢我们先看一下他们的特性。
木、火、土、金、水的特性
木的特性:“木曰曲直。”“曲直”实际是指树木的生长形态,为枝干曲直,向上向外周舒展。因而引申为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第39节:五行配合五脏,健康的体质是平衡(2)
火的特性:“火曰炎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因而引申为具有温热、升腾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
土的特性:“土爰稼穑。”“稼穑”是指土有种植和收获农作物的作用。因而引申为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
金的特性:“金曰从革。”“从革”是指“变革”的意思。引申为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
水的特性:“水曰润下。”“润下”是指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性。引申为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味“归经”
五味即酸、辛、苦、甘、咸。五味的实际含义不止是味觉的概念,更主要还含有功能的内涵。不同味的食物,其功效各异。
酸味还包括涩味,有敛汗、止泻、涩精等作用,如乌梅、石榴皮等,合理食用,可用于多汗、久泻、遗精、滑精等病症,多食则易引起筋脉挛缩。酸味与甘味合用,又能生津止渴,可用于津伤口渴。
苦味有清热泻火、止咳平喘、泻下等作用,如苦瓜、青果、枸杞苗等,用于热性病发热、烦渴、气逆咳嗽喘气、呕哕诸症,多食则损伤脾胃阳气,导致滑泻。
甘味有补虚、和中、缓急止痛等作用,如栗子、甜杏仁、南瓜、葡萄、大枣、饴糖等,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引起的神疲乏力、饮食减少、脘腹疼痛等症,多食则壅塞、滞气,使人满闷不适。淡味附于甘味,常甘淡并称,有利尿除湿作用,如薏米、冬瓜等,常用于水湿内停水肿、小便不利等症。
辛味包括芳香、辛辣味,有发汗解表、行气活血、化湿开胃等作用,如葱、生姜、薤白、玫瑰花、茉莉花等,对于感冒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咳嗽,以及肝胃气滞饮食不香、胃脘不适、胁肋胀痛等病症较为适宜,多食则散气耗津。
咸味,主要有化痰软坚散结作用,如海带、紫菜等,用于痰淤互结引起的病症,如痞块、瘰疬结核、瘿瘤等病症,多食则气血凝滞。
除此之外,酸的醋、甘的糖、辛的香料、咸的盐,又是不可缺少的调味品,有调味、增进食欲的作用。每种食物所具有的味可以是一种,也可以兼有几种。
食物的“归经”也是食物性能的一个主要方面,归经显示某种食物对人体某些脏腑、经络、部位等的突出作用,它表明食物的重点选择性。实际上这是古人对食物作用选择性的认识,是食物作用的内在规律。中医还认为,食物的归经与“味”有一定的联系。
第40节:五行配合五脏,健康的体质是平衡(3)
辛味食物归肺经,用辛味发散性食物,如葱、姜、芫荽等,治疗外感、咳嗽症状;甘味食物归脾经,用甘味补虚性食物,如红枣、山药等,治疗贫血、体弱症状;酸味食物归肝经,用酸味食物,如乌梅、山楂等,治疗肝胆脏腑等方面疾患;苦味食物归心经,用苦味食物,如苦瓜、绿茶等,治疗心火上炎或移热小肠证;咸味食物归肾经,用咸味食物,如甲鱼、昆布、海藻等,治疗肝肾不足,消耗性疾患,如甲亢、糖尿病等疾患。
五行和五脏
木性可曲可直,枝叶条达,有生发的特性。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泄的功能,故以肝属木。
火性湿热,其性炎上。心阳具有温煦之功,故以心属火。
土性敦厚,有生化万物的特性。脾有运化水谷,输送精微,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之功,为气血生化之源,故以脾属土。
金性清肃、收敛。肺具清肃之性,肺气以肃降为顺,故以肺属金。
水性润下,有寒润、下行、闭藏的特性。肾有藏精、主水等功能,故以肾属水。
五脏的功能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五脏之间既有相互滋生的关系,又有相互制约的关系。
五脏相互滋生的关系:肝生心就是木生火,如肝藏血以济心;心生脾就是火生土,如心阳以温脾;脾生肺就是土生金,如“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肺生肾就是金生水,如肺金清肃下行以助肾水;肾生肝就是水生木,如肾藏精以滋养肝的阴血,等等。
通俗地讲,五脏相互滋生的关系就像“母亲和孩子”的关系,“肝生心就是木生火”,肝可视为心的母亲,而心则可视为肝的孩子。同样,“木”就是“火”的母亲,“火”则是“木”的孩子,依次类推。这就是用五行相生的理论来阐释五脏相互滋生的关系。在临床治疗中医生就应用五行相生的原理治疗相关疾病。
五脏相互制约的关系:《素问五脏生成论》说:“心……其主肾也”;“肺……其主心也”;“脾……其主肝也”;“肾……其主脾也”。这里所说的“主”,实际上就是指制约,也就是相克。
由于木、火、土、金、水对应肝、心、脾、肺、肾五脏,中医讲“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在《黄帝内经》中讲“克”即为“不胜”之意,也就是说,
“水”能胜“火”,“火”不胜“水”。由于“克中有生”、“制则生化”,所以称它为“主”。
现在大家都讲“治未病”,讲究预防为主。中医讲“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就是要考虑整体,应用五脏之间的相克关系来治病。
虹←桥书←吧←
第41节:五行配合五脏,健康的体质是平衡(4)
综上所述,五行学说在生理方面的应用,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第一,五脏配五行,五脏又联系着自己所属的五体、五官、五志等,从而把机体各部分联结在一起,形成了中医学的以五脏为中心的生理、病理体系,体现了人体的整体观。
以肝为例,中医讲“肝脏属木,开窍于目,在志为怒”,也就是说眼睛与肝脏是对应的有机整体,在情志方面过怒容易伤肝。我曾诊治一个女病人,应诊双目很红,自述心中抑郁不舒,两胁肋胀痛,双脉皆弦。询问才知道她前日与同事发生口角,过于愤怒。于是我从肝“开窍于目,在志为怒”等整体考虑,给予疏肝之法治疗,两剂药后诸症皆除。
第二,根据五行生克制化规律,阐释机体肝、心、脾、肺、肾五个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进一步确立了人体是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的基本概念。

从一到十谈养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红雨
  • 文件大小138 KB
  • 时间2023-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