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清初,长春属郭尔罗斯前旗扎萨克领地。嘉庆五年( 年)设
长春厅,置理事通判,治长春堡东新立城。全境户人口中,多
系来自山东、直隶、河南等省的破产流民,无力兴办教育。加之,清
朝的封禁政策,阻碍了与外界的文化交流。所以,这里的教育事业
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直到同治十一年( 年)当地士绅朱琛捐建
学宫,长春厅始设厅学。继而光绪十年( 年)通判李金镛联合
士绅创办养正书院,光绪十一年( 年)长春厅创办义学。光绪
三十年( 年)俄国在护路军兵营旧址(现机车厂院内),成立铁
路员工子女学校。光绪三十三年( 年)长春府在养正书院旧址
成立长春府中学堂。至此,长春教育虽已逐渐兴起,但起步较晚,发
展缓慢。建治年后,始出现政府办的厅学、书院和义学,直到
年辛亥革命以前,也只有中学所, 学生多人,小学所,学
生多人。
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开始改革封建教育。民国政府先后
发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学校系统改革案》及各级学校令等一
系列教令和规程。长春市的学校也从学制、课程到教学内容和方法
都发生了一些变化,中小学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年被省列为
义务教育模范区,成立城区义务教育事务所,开始推行义务教育,成
为全国较早推行义务教育的城市之一。到年,长春县已有初小
所,学生人,高小所,学生人;中学所,学生
人。在本国学校有所发展的同时,外国人办的学校也在不断增加,继
清末俄国在长春创办铁路员工子女学校、日本设长春第一小学校之
后,从年到年间,日本又相继设长春公学堂、长春实业
补习学校、实科女子学校、商业学校,以及长春高等女子学校。此
间还有年英国基督教会办的萃文女子学校, 年法国天主
教堂办的初等小学堂等。而且由于长春被分割为旧城区、商埠地、日
本铁路附属地、俄国铁路附属地( 年后改属东省特区),在政治
上实行分治的结果,各国所设的学校也是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的。
年东北沦陷后, 年月,长春城区变成伪“国都”,并
改名为“新京特别市”。从此开始到年月东北光复,长春一
直是日本帝国主义者对中国东北人民进行殖民统治的政治、经济和
文化中心。日本帝国主义者在对中国学生推行奴化教育的同时,还
竭力发展了他们自己的“在满”日本中小学校,到年,伪新京
特别市共有中等学校所,在校学生人。其中就有日本中等
学校所,在校学生人;全市共有小学所,学生人。
其中有日本小学所,学生人。在招收中国人子弟的学校
里,为了推行奴化教育,“训育忠良之国民”,中等学校都要配备一
名日本校长或副校长,一名日本或伪满军事教官和少数日本教师。较
大的小学也要设一名日本校长或首席教员。中小学里都要开设宣扬
“日满亲善”“、共存共荣”“、王道乐土等“国民道德”课。特别是
年实行“新学制”后,中学由年改为年,不仅缩短了修业
年限,而且增加了大量农、工、商等职业技术课和劳动实习课。小
学也取消了原来的历史、地理、自然等文化知识课。再加上“军事
训练”、“勤劳奉仕”等,严重地降低了中小学的文化程度。同时还
把日语定为“国语”,中小学都大量增加了日语的授课时间,小学从
一年级开始学习日语,中学的日语授课时数比汉语增加一倍,积极
推行语言同化政策。在日本帝国主义者推行奴化教育和法西斯教育
方面,长春市的各级学校是首当其冲的。
从年月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到年月长春解放以
前,长春市的五县(市)、五区当中,只有榆树一县始终属于解放区,
较早地实行了民主教育。其余四县(市)、五区,东北民主联军虽然
几次进驻和接管,但为期都比较短。这一时期长春市的教育事业,基
本上是在国民党政府的统治下,处于解放前夜的动荡状态。年,
长春市共有中等学校所,在校学生人(另有松北联中所,
学生人,因属于外地学生未计算在内)。到年月,长
春解放前,由于国民党军队困守孤城,负隅顽抗,学校遭到严重破
坏,大部师生离校出逃,一部分学校解体。城区中等学校只剩下
所,学生人。小学只剩下所,学生人。有的学校变
成了兵营,桌椅被当做燃料烧掉,中小学教育受到一次严重的摧残
和破坏。
年月日长春解放后,经过一年的恢复、整顿和改造,
到年末长春市已有普通中学所,学生人,小学
所,学生人,幼儿园所,在园儿童人,中等专业学校
所, 学生人,盲哑学校所,学生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长春市的各类教育,特别是中小学
教育基础还很薄弱。一方面是客观上迫切要求教育要加速发展;另
一方面又正处在建国伊始,百废待兴之际,教育投资极其短缺。因
而长春市的教育是沿着以下两条道路逐步发展起来的。
一是教育
长春市志 教育志-青年义务教育书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