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新政”源头
一位二十七八的初中毕业生,基本没受过技术培训,流动于城乡之间,按月领取不高于800元的工资。他以辛勤劳动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但经常遭遇被拖欠工资、用工歧视。这段素描描述的群体被统称为“农民工”。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农民工问题逐渐让我们无法回避。2006年2月7日,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这是1949年以来第一份专门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国务院文件,也是迄今为止中国政府关于农民工问题的最高规格的文件,一时被称为农民工新政。
而在其背后是国务院研究室、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农业部、教育部、全国总工会等部门历时10个多月的调研。2006年4月,中国言实出版社将这些调研和报告汇编成册,命名为《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
“农民工”这个词汇最早是由社会学家张玉林教授1983年提出来的,到上世纪80年代末期中国开始出现“民工潮”,再到近年来的“民工荒”,农民工作为一个群体甚或一个阶层已经越来越与社会的发展与变革纠葛在一起,甚至与农业、农村、农民放在一起,被称为“四农”问题。正如本书中写到,希望“有这么一个报告,可以引起全社会对农民工问题的高度关注,全社会应该从健康的角度承认农民工这个群体的存在和对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
本书包括一个总报告――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总报告,以及关于农民工问题调研后的几点思考,当前农民工流动就业数量、结构与特点,当前农民外出务工情况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问题研究,农民工享有公共服务的现状、问题与政策建议等数十个分报告。
书中首先肯定了农民工的贡献和应有的地位,认为“农民工是继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和乡镇企业崛起之后,中国农民的又一伟大创造,是解放农村生产力的又一伟大创举。”
同时也统一了对农民工现状的描述和问题的分析,一些现状被集中反映出来。书中的总报告中甚至用一连串的“最”来形容说农民工:拿着最低的工资,干着最重、最苦、最脏、最累、最危险的活。而另一段类似的描述是“穿最廉价的衣服,用最廉价的商品,吃最廉价的食物,住最廉价的房子”。
而本书更重要的部分是提出应对政策,其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在这些报告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了《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这一农民工“新政”,所以本书可以说是解读新政的最原始材料。
农民工现象还会长期存在,应该把他们当作一个长期的固定的群体,有专门的政策和制度安排,本书也许正是这样的一个开始。
张素华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6年6月出版
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在北京召开的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共七千多人。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举行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工作会议,人们习惯地
农民工“新政”源头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