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都去哪儿了,时间都去哪儿了。 欣然回望,岁月的时光散落在季节的容颜了,斑驳了记忆,苍老了韶华轻拨弦。静守岁月的芳香,任由光阴渐行渐远,把记忆晕染开来,临摹成一个童话般的春天。
2013匆匆而过,亲,我们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主讲:马德坤
副教授(历史学博士)
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
硕士生导师
信箱:dfjcb@
欢迎同学们学习
绪论
一、本门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和任务
二、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学习中国近现代史?
三、中学阶段已经系统地学过中国近现代历史,大学阶段为什么还要学呢?
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基本框架
五、怎样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
六、本课程的教学材料介绍
政治理论课
(20C50年代)
→
共同政治理论课
(20C50年代后)
→
政治课
(“文革”期间)
→
马列主义课
(70年代末到80年代)
→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90年代后)
→
思想政治理论课
(2004年4月后)
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名称变更
◆ 1998年9月以来,我国普通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设置,是依据同年6月中宣部、教育部下发的《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该《意见》经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讨论批准)所制定的方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形势与政策
中宣部、教育部“05方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特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具有“亦旧亦新”、“亦同亦异”、“亦易亦难”等特点。
所谓“亦旧”,基于史学视阈,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程主脉是中国近现代史。
所谓“亦新”,基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层面,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程功能在于彰显其得天独厚的思想性、政治性和理论性。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特点:
所谓“亦同”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其它三门课一样,都是非专业公共基础课。
所谓“亦异”,指新课程体系中的四门课各司其职,分别从不同角度展示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功能。如果说“基础”立足于“德”与“法”,“原理”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概论”立足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成果,那么“纲要”则立足于史学视角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绪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