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涉江采芙蓉》导学案.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涉江采芙蓉》导学案 】是由【新起点】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涉江采芙蓉》导学案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一、学习目标:
1. 积累文学常识; 浅层次了解《古诗十九首》
2. 学会朗读五言诗,运用想象和联想能力描摹诗歌画面;
3. 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
二、知识链接:
1、《古诗十九首》被誉为“五言之冠冕”,组诗名,最早见于《文选》,是梁代萧统《文选》(萧统,南朝梁代兰陵人,文学家,梁武帝(萧衍)的长子,武帝天兼元年立为太子,年三十,未即位而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文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各类文学作品的选集,收集秦汉以来的文学作品.共三十卷,也称《昭明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在五言诗的发展上有重要地位,在中国诗史上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它的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为后人师法,几至形成模式。西晋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模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古诗十九首》的艺术风格,也影响到后世诗歌的创作与批评。就古代诗歌发展的实际情况而言,称它为“五言之冠冕”、“千古五言之祖”是并不过分的。
2、五言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全篇以五言句构成。最早产生于汉代民谣和乐府民歌,到了东汉时期的乐府民歌,其五言形式已臻于成熟,如《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文人五言诗是在学习民歌的基础上出现的。标志文人五言诗达到最高成就的是东汉末年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建安以后,五言诗创作日趋繁盛。唐代以后,五言诗快速发展,出现了五言律诗和五言绝句。由于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内容,以便更灵活地抒情和叙事。因此,它适应了汉以后社会生活的发展,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唐以前的五言诗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3、诵读指导
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容量,能够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在音节上,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乐美。因此,它更为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从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五言诗在断句上一般构成二三字格式,或者是二一二字格式。本诗采用二三字格式断句,但是在朗诵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
三、自主预习:(学生版不呈现答案)
1、读准字音
芙蓉(fú ) 欲遗谁( wèi) 兰泽(zé) 驿站(yì) 涉江(shè)
2、释词语
兰 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
还 顾:回顾,回头看。
遗(wèi):赠。
旧 乡:故乡。
漫浩浩:形容无边无际。
同 心:古义:感情深厚。今义:齐心
终 老:指度过晚年,直至去世。
3、试背全诗
学生自评
我通过预习,掌握了
,对
仍存在疑问。
四、学习内容与过程:(学生版不呈现答案)
【任务清单】请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最后形成学习成果和次生问题并准备展示交流:
任务一:“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选择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起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芙蓉”“兰泽”“芳草” “江”等意象。
芙蓉,即荷花、莲花(“莲”谐音“怜” ,“怜”即“爱” ) ,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
描述了涉江采摘芙蓉的美丽优雅迷人的情景,营造的是轻松欢快的氛围,清幽、高洁的意境。
“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用环境描写侧面烘托诗人情怀的高雅,感情的纯洁、美好。
任务二:主人公表达情感的方式是什么?花送出没有?想象主人公情绪发生怎样的变化?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明确:摘花欲赠送亲人。可花没送出去。
由作者自问自答可看出他的情绪悄悄地由欢欣转为失落,为后文的黯然神伤作铺垫。
用了以乐景衬哀情(反衬)的手法。
(1)采莲不为欣赏悦己,而为送人示爱,而所送之人却又远在异乡,爱的心声化作了无边无际的思念。
(2)用美好热闹欢快的场景来衬托人的凄楚伤感心境。抒写独自怀远的忧伤,正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王夫之:“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任务三:“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1)“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让我们仿佛能亲眼目睹主人公的动作。
(2)“漫浩浩”用两个叠字,写极了路途的遥远和无尽。短短十字,因空间而产生的无限哀愁显露无余。游子尚可望乡,思妇却不知望向何方,一份无着的思念,使她感到了无声无言的迷茫。
(3)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又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展开想象的翅膀,我们似乎能看见在美丽的荷花,欢乐的人群背后一个主人公正孤单忧愁地站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方向张望,可是展现在他面前的是山水迢迢路遥遥。
任务四:“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与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比较,两种别情有何不同?
情感:黯然忧伤和两个彼此相爱之人的真挚深厚的情义。因爱之深,故思之切,故痛之刻骨铭心,故才忧伤以终老。相知相恋不能相聚相守白头到老,只能永世不能团聚,“同心而离居”是游子漂泊的结果。也是一个明确的原因,使得相恋双方终老忧伤。作者的哀情当真是由眼前之乐景而激发出来的吗?不!他的哀情是时时在心头的,而这哀情的根源是什么?诗的最后一句告诉了我们——“同心而离居”是他无尽哀愁的根源,是他终日忧愁以至老的根本原因!作者虽未直接抒情,却给了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让人觉得余韵未歇、意犹未尽。




对比:秦观的诗主要写牛郎织女每年七夕相会时的美好幸福和眷念不舍,结尾一句似乎是以牛郎的口吻在安慰织女,两人虽离别犹有一年一度相聚的机会,只要爱得深,铁锤磨成针,小别胜新婚,距离产生美。 但本诗则意味着永久的分别,不得相见,故而痛苦之情更为沉重
我的问题:
学习纪要: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诗人用来抒发情感、表达题旨的一种手段方法,要准确回答就要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方法。
①修辞手法:比喻、对偶、夸张、对比、拟人、双关等。
②描写手法:,又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哀衬等;;;。
③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托物寓理三种。 

五、课堂练习:(学生版不呈现答案)

讨论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谁?合理想象,创设情景,谈谈自己的观点和依据
A. 是男主人公。
本诗全为实写,写他采花送花望乡思人。
B.是男主人公。
但前四句是他想象家乡的情人在采莲,并思念他的情景;后四句则是他自己在想心事。
故前虚写,后实写。
C.是女主人公。
前四句是女子在采莲。后四句是她想象外地的男子正在思念家

《涉江采芙蓉》导学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新起点
  • 文件大小34 KB
  • 时间2023-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