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际海学习心得
贺文静
通过学习当堂达标理论,我认识到:教学过程就要充分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只有引的好学生才能学的好,也就是要变教为诱,变学为思。总过程就是每一个问题都要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让学生思考,而且这个思考学生要全方位参与,即动嘴说、动脑想、动手做、动耳听、动眼看,充分调动学生的每一个器官,每一根神经,我想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为此,在教学《品德与社会》一科时,教师必须认真贯彻课程标准,转变教学观念,摈弃过去那种纯粹的思想教育,以及过多地说教,改变传统课堂教育呆板、枯燥、忽视儿童需要的弊端。
一、开放课堂空间,启发创新思维。
传统品德课教学把学生禁锢于教室,流行的是以知识为本,教师为中心,灌输唯上的教学模式,教室是学生唯一活动的天地。学生只是个容器,任凭教师灌输。这种教学完全不顾学生的体验与感受,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品德与社会》课程明确指出:课程要面向儿童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课程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其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指出:要加强和发挥儿童的创造力,要了解儿童,解放儿童,尊重儿童的人权。应给儿童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把儿童从学校放到大自然之中。教育家的话充分说明了作为品德与生活的课程,课堂的空间已经不能局限于教室,而应该走出教室,走向社会,融入自然。例如,在教学《我们播种春天》时,学生在教师启发下,通过畅想春天,引申学生认识3月12日是植树节,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与体会,来畅谈树木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学生能够通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弄明白树木“带给人们新鲜的空气”,“人们可以在树下乘凉”,“为小鸟安家”,“美化绿化我们的环境”等。在学生明白了树木的好处后,教师接下去安排了学生到实践活动的场地,学生分小组进行植树,学生情绪高昂,个个主动参与,有的挖坑、有的扶树、有的开始培土、有的浇水,一棵棵小树在他们的小手下栽种了,他们充分体验活动带来的快乐。学生在活动中,懂得了“不能在树上刻字,不能乱摘花,践踏花草”。这种教学空间的延伸,无疑给学生注入了活力,使他们在自然界中,感受身边的事与物,在动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把道德教育寓于活动之中,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二、贴近儿童生活,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课程。从教材图文并茂的亲切画面中,我们不难了解到:课程遵循了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拘泥于书中那几幅图片,更多的是让他们了解生活,走进生活实际,图片只是起到了引导的作用,只是给了孩子们一个清晰的思路。例如,在教学《冬爷爷在哪里》时,教师可事先布置学生对天气温度变化作一系列记录。同时带领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各种花草树木、人类动物的活动情况,发现冬天的特征,积累冬天的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发表一下自己一段时间以来的体会,交流感触最深的是什么?同时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比如:冬天里有的树木落叶了,有的却仍郁郁葱葱?有的花草枯萎了,而腊梅、水仙却傲霜斗雪,竞相开放?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探索为什么。可能解答的结论不是正确的,但作为对一年级的儿童
王际海交流心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