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赖与反依赖的双重奏(上)
武志红(2010-05-27 23:17:44)
关系就是一切,一切都是为了关系。
心理学中的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的一切言行和心理变化都发生在种种关系中,而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是为了获得关系中的某些东西。
关系如此重要,但关系又容易成为一团迷雾,令我们很容易在关系中迷失。
在前不久的专栏文章《穿越你心灵的保护层》中,我引用在清远举办一个工作坊的英国老师弗苏摩迪Vasumati hancock的话说,我们的心有三层结构,最外面一层是保护层,中间一层是伤痛,而最深处一层是真我。
保护层太厚,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的共同问题,因为这个厚厚的保护层,我们触碰不到自己的真我,也触碰不到别人的真我,结果就是,我们不仅常常感觉到要命的孤独感,我们也无法建立真正亲密的关系,因为真正的亲密,是两个人真我与真我的相遇。
保护层之所以太厚,是因为有太多的伤痛。我们惧怕这些伤痛,不敢去面对它们,于是使用了种种自欺欺人的办法,将这些伤痛包裹起来,并由此形成了保护层。
在研究生快毕业时,我给自己人生立下三个目标,第一个是与孤独达成一个默契,第二个是在最可珍惜的人面前毫不犹豫的真诚。假若第一个目标达到,那么我将不再惧怕孤独,反而可以安于孤独,而假若第二个目标达到,我就可以拥有深度的亲密关系,那时所谓的心灵感应都会自然发生。
我想,这或许也是每个人需要的功课,因为我们都惧怕孤独,同时亲密关系也是绝大多数人最头疼的事情,似乎不管我们怎么努力,就是难以建立真正亲密的关系。
真要安于孤独并享受亲密,就必须揭开自己的保护层。对此,我们会本能地感到惧怕,因为那时就得面对心中隐藏的伤痛。
不过,如果能从一个旁观的角度看看自己内心的伤痛是什么,对它先有一个了解,那会帮助我们更有勇气地去面对它。
3岁前极易产生被抛弃的创伤
弗洛伊德曾说,人的两大动力是性与攻击。
弗洛伊德的这个说法引起了很多人的反驳,而现在的新精神分析学派、客体关系理论将其修正成,人的两大动力是亲近与疏远。
可以看出,客体关系理论完全是从关系的维度是去审视人心的动力的。与人亲近,尤其是与自己喜欢的人亲近,是我们一大动力。但同时,有时适当地与人疏远,保持一种孤独,给自己一个空间,这也是我们一大动力。
如果亲近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我们就会产生创伤。如果疏远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一样也会产生创伤。
既然心理学称,关系就是一切,一切都是为了关系,那么也可以说,人类的创伤基本都可以归为这两类:亲近需要没有满足的创伤,疏远需要没有满足的创伤。
前一种创伤,即被抛弃的创伤,后一种创伤,即被吞没的创伤。
客体关系理论还称,我们成年后的人际关系模式,其实是童年时的人际关系模式的再现。同样也可以说,我们成年后容易袭来的创伤,其实是童年时早就被袭击过的创伤。
被抛弃的创伤,是极其常见的,它主要表现在,孩子与父母,尤其是妈妈的关系上。
这种创伤,简直可以说是我们民族的一种文化,一种普遍现象。因为,自从新中国以来,孩子们想与妈妈亲近的需要普遍没有得到满足。
首先是,妈妈们的产假太短了,原来只有一个多月时间。产假结束后,城市里妈妈们就要
依赖与反依赖的双重奏(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