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国际政治学的基本理论第一节国际政治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国际政治的历史发展
1、早期国家间关系及其特点(冯绍雷《国际关系新论》上海社科院出版社1994年)
(1)偶然性。
(2)地区性。
(3)有限性。
(4)幼稚性。
2、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国际政治的变革作用
英国哲学家边沁首次提出“国际关系概念”(International Relations)。
资本主义产生后国际政治的特点主要表现:
(1)国际体系初步形成
(2)欧洲占据世界中心舞台
(3) 逐步形成国际法体系
(4)少数资本主义强国长期垄断国际事务,推行强权政治,使弱肉强食成为国际关系中的普遍现象。
3、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国际政治的推动
北大国际关系学院叶自成教授
二、国际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国际政治学自形成至今,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
1、国际政治学的创立阶段(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德国学者泽姆比把1919年5月30日视为国际政治学的诞生日。
2、西方完整的国际政治学的确立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至60年代)
1948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汉斯·摩根索发表了其著名的的斗争》一书
1955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昆西·赖特出版的《国际关系理论研究》
3、国际政治学在全球范围内大发展的时期(20世纪70—80年代)
4、冷战结束后的新发展(90年代以来)
第二节西方国际政治学主要理论流派
一、理想主义学派(Idealism)(规范主义理论Normative theory)主要观点是:第一,人性善的哲学基础。
第二,强调国际合作。
第三,主张充分发挥国际法与国际组织的作用。
第四,倡导并实践集体安全原则。
第五,重视国际道德的作用。
二、现实主义学派(Realism)——一种经久不衰的理论范式
(一)现实主义的思想渊源
(二)现实主义理论假设
第一、国际体系以国家为基础,国家是国际体系中主要的和统一的行为体。
第二、从悲观主义的人性观出发,国际政治的本质是冲突,即无政府状态下争夺权力的斗争。
第三、现实主义规范性理论的核心是国家的生存和安全。
第四、国家本质上是根据国家利益进行决策的理性行为体。
(三)现实主义学派与理想主义学派的主要分歧
第一,政治哲学观上不同。
第二,伦理观上不同。
第三,对国际组织和国际法作用的认识不同。
第四,对国际社会和世界的看法不同。
(四)现实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观点
英国学者爱德华·卡尔《20年危机(1919——1339):国际关系研究导论》
美国学者汉斯·摩根索
法国学者雷蒙·阿隆
汉斯·摩根索
摩根索的政治现实主义六原则:
其一,政治受到植根于人性的客观法则的支配。
其二,以权力界定利益的概念是政治现实主义研究国际政治的基本路标和主要工具。
其三,以权力界定利益的概念虽是普遍适用、客观存在的,但它又处于变动之中,因而具有不确定性。
其四,一般的道德原则不适用于政治领域和国家行为,要把个人的道德和国家的道德区分开来。
其五,不应把特定的国家道德混同于普遍的道德法则,并试图把国家道德扩展为普天下适用的道义法则。
其六,政治现实主义强调权力政治范畴的独立性,坚持政治领域的自主性。
三、行为主义学派
主要代表人物:哈佛大学教授卡尔·多伊奇;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莫顿·卡普兰
“科学行为主义三论”:一体化理论、沟通理论、博弈论
国际关系理论发展过程中第二次论战:科学行为主义与传统主义之争
卡尔·多伊奇
四、新现实主义(neorealism)
第一,国际政治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必须同时注重系统的两个要素,即单元(单位)要素与结构要素。
第二,国际政治的因果关系是双向而不是单向的。
第三,权力与利益无疑是国际关系的内核,但权力追求本身并非目的,国家最终关心的是安全。
第四,国际无政府状态和权力之争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人之本性,它是一种结构性特征与状态。
第五,国际合作是可能而有意义的,但合作同时又是艰难而脆弱的,权力关系在合作中仍起重要作用。
第六,兼收并蓄的研究方法。
国际政治学课件 第二章 国际政治的基本理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