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渤海渔业可持续发展现状和对策
学生姓名 唐豪 学号 专业 渔业推广 导师姓名 邱盛尧
学生签名: _____ __
近年来因严重的过度开发利用和水质污染, 生态系统多处于
亚健康或不健康状态, 生态环境面临巨大压力。 必须及时调整开
发思路,坚定走生态海洋之路, 合理利用海洋资源, 加强环境保
护,才能实现黄渤海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一、黄渤海概况
(一)渔业概况
黄渤海地处暖温带, 受黑潮水系和近海沿岸水影响, 历史上,
海域生态环境条件优越,黄渤海区约有鱼类 300 种,虾蟹类 41
种,头足类 20 种,暖温性种占主要地位,其次为暖水性种类,
而冷温性种类很少。 渤海及黄海沿岸水域是大多数渔业种类的重
要产卵场、索饵场,黄海中南部有 70-80 米深的黄海海槽, 地势
平坦,是多数渔业生物的越冬场。
黄渤海区渔业开发最早, 曾经是中国最重要的渔场, 上世纪
50 年代的海洋捕捞产量占中国大陆地区海洋捕捞总产量的 56%,
80 年代以来占 30%左右。黄渤海捕捞产量在建国初期为 30~ 40
1
万吨,直到 1970 年以前一直徘徊在 69 万吨以下,从 1971 年开
始,由于捕捞力量快速增长, 产量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1976~ 1978
年连续 3 年超过 100 万吨,之后略有下降。然而自上世纪 80 年
代起, 由于捕捞过度、 海洋水环境污染和生物栖息环境的破坏等
因素的共同影响, 黄渤海渔业资源严重衰退, 特别是渤海已经濒
临“荒漠化”的边缘。
(二)资源管理概况
1. 法律法规不断健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 (简称 《渔
业法》)是中国管理包括海洋渔业在内的所有渔业活动的法律。
该法 1986 年通过,并于 2000 年、 2004 年、 2009年三次修改。
1987年国务院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实施细则》 (简称《实
施细则》)。《渔业法》及其《实施细则》规定了对渔业资源的
开发、利用的管理机关及其权限, 并对 “养殖业” 、“捕捞业”、
“渔业资源的增殖和保护”等问题做了较为详细的规定。
1970 年国务院批准颁布了 《渤海区经济鱼虾资源繁殖保护
条例》,1981 年原国家水产总局颁布了 《渤海区水产资源繁殖保
护规定》,1991 年农业部颁布实施了 《渤海区渔业资源繁殖保护
规定》,2004 年农业部又颁布实施了 《渤海生物资源养护规定》 。
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和实施对保护渤海渔业资源起到了非常重
要的作用, 也为开展渤海治理和资源修复提供了法律依据和重要
2
保障。
2006 年国务院印发了 《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 ( 简
称《纲要》),对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增殖和养护工作提出指导性意
见。在《纲要》实施的过程中,农业部先后出台了《水生生
物增殖放流管理规定》 、《全国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总体规划
( 2011 — 2015 年)》、《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操作技术规程》 ,进
一步强化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
2. 养护力度不断加大。 一是伏休制度不断完善。 1995年起,
中国在东海、 黄海正式实施伏季休渔制度, 1999年又将其推广到
南海海域,进而全部海域实施。迄今为止, 伏季休渔制度已成为
中国最有成效的渔业管理措施之一, 对缓和渔业资源衰退和捕捞
能力严重过剩这一矛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是资源修复投入不断增大。 黄渤海区自 80 年代中期就
在全国率先开展中国对虾的增殖放流, 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自 2006 年《纲要》公布后,黄渤海区各级政府和管理部门加
大投入,增殖放流和人工鱼礁建设迅猛发展,放流苗种数量
和投入资金数量都不断增加。 截至 2012 年, 黄渤海区增殖放
流数量、 人工鱼礁建设数量均达到历史最高。 据不完全统计,
2005 年至 2012 年黄渤海区共放流苗种约 亿尾,共计
投入资金约 亿元。建成和在建的人工鱼礁礁区面积约
3
万公顷,共计投入资金规模约 亿元。水生生物的增
殖放流和人工鱼礁建设对改善水域资源环境状况,增加渔民
收入,提升公众海洋生态文明意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是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数量快速增加。针对当前水域
污染严重,各类工程建设大量侵占渔业水域的严峻局面,从
2007 年起农业部在黄渤海区先后划定了 “辽东湾渤海湾莱州
湾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国家级的水产种质资源保
护区 28 个,以保护重要渔业资源的产卵场、 索饵场、 越冬场、
洄游通道等主要生长繁育区域。
二、 黄渤海区渔业水域环境问题
(一)涉海工程严重挤占重要渔业
黄渤海渔业可持续发展现状和对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