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新闻通讯分析
把你的生命托在我的手心
制作:钱晨露张瑜吴翩翩
题外话
最近小悦悦的事件引起了大家关于社会道德和人性冷漠的大讨论,在悲剧面前,我们都有着不可逃脱的责任。我们不禁反思,我们究竟怎么了?然而,在我们的周围,仍然有着这么一群人,在灾难面前,守住了我们的的良知,体现了爱和大义。
一篇优秀通讯的要素
一、新颖、深刻和独特的主题
二、详实得当的内容写作
三、生动、有故事性
四、深刻、引人深思,一篇优秀的通讯一经发表,在社会上便会引起广泛的、强烈的反响。
把你的生命托在我的手心
前言:汶川地震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人物和可歌可泣的故事,中国国际救援队无疑成为抗争救灾中一支抢眼的队伍。作为一只训练有素、经历印尼海啸抢险救灾等多重考验的队伍,在此次汶川地震抗震救灾表现杰出。为此,央视女记者朱玉从救援队一个小人物,22岁的张建波立足,以小见大,把张建波强忍失去亲人的悲痛,即使家园尽在咫尺仍然坚守岗位的事迹用细腻动人的诉说,显示出这支队伍一心为人民的专业素养和高尚品德。(新颖、深刻和独特的主题)
精彩段落节选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朱玉、田雨、孙闻
在张建波所在的中国国际救援队中,搜救和搜索,是两个关键词。
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四川省都江堰聚源中学的教学楼,随着波及到大半个亚洲的大地颤动和一阵烟雾,不存在了。
5个多小时后,北京南苑机场,两架满载救援人员和救援物资的伊尔-76军用运输机,相继腾空而起,其中坐着的一个22岁的小伙子,就是张建波。
5月13日凌晨时分,张建波和他所在的中国国际救援队,冲到了这所学校。
开篇的三个段落,分别是三个时间开头,用紧凑的镜头感,密集的时间分布,显示了抗争救灾的争分夺秒,并巧妙的引出了了此故事的主人公:张建波和他的中国国际救援团队。
精彩段落节选
(一)
没有人直截了当地告诉四川籍的张建波,你的家乡地震了。下午三点钟,救援队接到命令时,指导员委婉地告诉张建波,我们要去地震灾区了,震中--四川。
指导员好心地告诉他,你该给家打个电话。
抓着指导员递过来的手机,张建波的手在抖:家里电话不通。所有的亲戚朋友,座机手机一概不通。(一个抖显示出主人公当时的心情,为下文作铺垫)
开往机场的车上,救援队领导进一步明确了目标:震中--四川汶川。
而张建波的家乡就是汶川。
中国国际救援队,又名中国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它成立于2001年4月27日,是由救援队员、地震专家和医护人员组成的专业队伍。整个救援队任务定位为“迅速搜索与营救由于地震或其他灾害事故造成城市建、构筑物破坏而被压埋的人员”。
救援队的任务可以浓缩成5个字:搜救幸存者。
精彩段落节选
这段采取了倒叙的形式,回忆了张建波所在的国际救援队在5月13日凌晨时分到达救援地点前收到通知以及出发前所发生的事情。并简略介绍了这支救援队的成立故事。这种手法在通讯中叫做“断裂行文”,即不按照事件发生的顺序,而是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只着力突出读者最感兴趣的新闻事实,把它们之间用跳跃的方式组织起来。通过简洁的短段落,章节式描写,拼织成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这也是本篇通讯的特色所在。
精彩段落节选
(二)
救援队员的选拔是很严格的,对他们的要求是反应迅速、机动性高、突击力强,张建波是其中的佼佼者。
地震救援是科学实施的过程,救援前一定要有科学的方案。在发现幸存者后,专业技术人员先要观察现场废墟的结构情况,进行评估,制定对幸存者伤害程度最小、对救援队员自我保护最好的方案;医疗救护人员几乎同时跟进,确定伤员受伤位置,为伤员建立静脉通道,为他补液,以防伤员猛然救出后,经受长期重压又没有进食进水的伤员酸碱失衡,代谢紊乱而猝然死亡。
然后,涉及到如何搬动砖头瓦块。
救援时最怕的就是余震,刚刚打开通向幸存者的狭小通路,一个救援队员钻进去都很费力,如果在通道中遇到强烈余震,救援人员与幸存者就处于一样的处境了。
精彩段落节选
背景材料的运用,介绍了救援队员的工作内容。从科学性方面解释了救援工作。从科学和客观的角度显示救援工作的难度和危险性,同时也是为下文队员们遇到余震等险情的故事做铺垫。背景材料不是想用就用的,这里就用的不罗嗦而恰到好处。看似平白的介绍为下文的升华勾画了浓浓的一笔。
精彩段落节选
(三)
张建波不敢闭眼,一闭眼,就是家里人在眼前晃。
这段是对于张建波的人物事件特写。对于其成长经历的回忆,显示出张建波和家人浓浓的亲情。每次参加国内外大型救援,家人们都牵挂着他的安危,主动给张建波打电话。这回,换张建波主动给家里打电话,却迟迟得不到家人安全的消息。残酷的现实伴着亲情、友情、家
通讯点评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