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师流动制度的实施探究
本文摘自:教育界杂志社
网址:/xiaoxuejiaoyu/20120718/
为实施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各地纷纷建立教师流动制度,促进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教师,作为这项制度的核心群体,他们的态度关系到这项制度的实施成效,推动教师流动的关键在于教师主体参与下的合理有序流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城乡差距显著,这一差距使得各种资源向城市流动,同样,优质教育资源也向城市集中,造成了农村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短缺。这种单向的不合理流动致使过剩与短缺共存,造成人才浪费和教育不公平产生。在过去很常见的做法就是以扣留档案或要求高额费用的方式,使教师不能顺利实现流动,强留住教师,即“堵”。近年来一些地区开始对教师的流动进行合理引导,通过制定一些政策措施,促进教师合理流动,以实现校际师资均衡,即“疏”。
教育均衡包含设施条件的均等化和师资力量的均等化。相比较而言,设施条件的差异对于学生接受教育质量高低,远远比不上师资力量差异带来的影响。当下择校风盛行,事实上就是优质师资资源在少数学校堆积的结果。功利导向所致,使得教师的流动向单一的方向聚集,乡镇的老师急于进城、城里的老师盼望进入名校。师资的层级配置,让条件艰苦地方的孩子接受到良好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小,也使得所谓的名校成为惹人羡慕嫉妒恨的主要对象。师资资源的异化配置,不仅损害了教育公平,也实际造成了教育领域诸多的弊端,比如投入分配的异化、教师调配权利的寻租等。教育大计,以人为本,教师合理的流动与分布才是教育公平的基石。这种流动的主要目的:一是不断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新能力,增加教师多种经验积累;二是合理配置人才资源,保持学校之间教育水平的平衡;三是打破教育的封闭状态,使学校办学始终充满活力。
任何一项变革,所伴生的始终都是利益的调整。教师的流动,一方面会带来所谓名校垄断地位的动摇,另一方面也会影响到教师的切身利益。比如,学校间教师待遇的落差,始终都是影响教师流动意愿的主要因素。所以,要让教师真正的流动起来,并不是一纸规定的年限为作条件,就能够实现的。根本上需要从制度与机制的层面,一方面强化教师流动的强制性,从好的学校、优秀的教师开始执行起;另一方面,必须逐步实现教师待遇的均等化,对所谓的名校分配机制进行平抑,对条件艰苦、生活不便的学校给予补助,逐步缩小分配上的校际落差。更重要的是,要深入改革教育人事管理制度,淡化教师身份管理与教师校籍,强化教师区域管理,使教师的流动撇学校掣肘。
从长远角度来看,教师合理流动制度,对于基础教育质量提高和整个民族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打破重点和非重点学校的划分,实现人力资源的重新配置和优秀教师资源的共享,使各校师资力量趋于平衡,缩小教育差异,对于改善弱势学校的教育质量,推进一定区域内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学校来说,它给学校带来新的办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它能够增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使教师保持教育工作的新鲜感,克服职业倦怠,并在新的学校谋求新的发展,更加认真努力工作,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激发工作热情,发挥创造力,同时还有助于教师真实了解所在学校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从而更深切的把握教育规律,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及整体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对于学生来说,不同风格教师的授课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
新疆教育论文发表 关于教师流动制度的实施探究.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