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灵公不君《左传》自学检测一、解释下列划线字词: 晋灵公不君寝门辟矣寘诸畚宣子骤谏使鉏麑贼之饮赵盾酒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食之而免之书法不隐名词作动词,行君道打开兼词,相当于“之于”多次刺杀给…喝打猎名词作动词,住宿读 sh è 给…吃读sì使动用法,使…免祸纪事的原则二、翻译下列句子: 1、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进谏如果没有采纳,那么就没有人接着您去进谏了。 2、贼民之主,不忠; 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 不如死也。刺杀了为百姓主事的人,不忠; 背弃了君王的命令,不信义。在这两者中有一种,不如一死。 3、我之怀矣,自诒伊戚, 其我之谓矣。因为我的怀恋,给自己遗留了这样的忧伤, 恐怕说的就是我啊。厚敛雕墙弹人观辟虐杀宰夫进谏不入患谏贼之伏甲嗾獒晋灵公不君贪婪荒唐残暴课文研读春秋笔法——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 1、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不隐晦事实真相。 2、从当时的伦理道德出发,以定名分、明等级作为评判人物和事件的标准, “褒贬劝惩, 各有义理”。晋代杜预解释:一曰微而显(微言大义, 暗含褒贬);二曰志而晦(隐晦);三曰婉而成章(避讳);四曰尽而不汙,直书其事(实录) 孔子所谓的直书有两重含义:其一是史实的标准;其二是史义(符合纲常伦理道德)的标准。拓展探究: “春秋笔法”拓展探究: “春秋笔法”出自《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的一种记史的方法。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它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法和技巧。即按照一定的义例,通过选择特定称谓或在叙述时使用某些字眼,是非分明而又简约、含蓄地表明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道德评判,以达到征实和劝惩的目的。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既包括不隐晦事实真相、据事直书的一面,也包括“为尊者讳,为贤者讳,为亲者讳”的曲笔的一面。据说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 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后世作者为了阐述孔子的思想,撰写了专门的著作以解释《春秋》的内在涵义,特别是其中涉及礼的一些细节。这种作法被称为微言大义,或者春秋笔法, 被中国古代的传统所褒扬。讨论: 《晋灵公不君》哪些地方体现了“春秋笔法”? “晋灵公不君”中“不君”就暗含了作者对晋灵公的态度,正所谓“一字寓褒贬。”董狐以“赵盾弑其君”的罪名写进史书中,就是“春秋笔法”的真实体现。“春秋笔法”包括据事直书和不隐晦事实真相。董狐站在礼义的角度,以当时的礼义为标准来评价赵盾的行为, “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按照当时的礼法,臣下逃离了国境,君臣之义就断绝了,可以不承担效忠君主的责任了。赵盾没有逃离国境,因此他还有效忠君王的义务和责任,而赵盾回来后又没有申讨弑君的赵穿。这样, “亡不越竟”“反不讨贼”就成了赵盾的两大罪行。课后拓展研究对于这件事, 《春秋》上记载为“赵盾弑其君”,而《左传》却记载的如此详细,请结合本文探究《左传》的叙事艺术。
晋灵公不君-课件(ppt·精·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