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典·边防典》研究综述该论文来源于网络,本站转载的论文均是优质论文,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如果需要分享,请保留本段说明。[摘要]杜佑的《通典》一书与《通志》《文献通考》合称“三通”,是我述典章制度的百科全书,在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其内分九门,其中“边防”一门颇为精到,保存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涉及民族历史、文化、关系等多个方面,内容丰富,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近年来,学界有关《通典·边防典》的研究已经涉及到了上述问题,关于其设立原因与背景,次序与位置问题,杜佑的边防思想、民族史观与政策等方面都有论述。此外,学界还对其中涉及到的民族的社会历史予以关注,对《边防典》与其他史书中同类内容的比较亦有研究。[关键词]《通典》;边防;杜佑;学术研究;综述[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全唐诗》创作接受史文献缉考”(14BZW082)。[作者简介]沈文凡(1960-),男,文学博士,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健榕(1994-),女,吉林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长春130012)。杜佑出身官宦之家,位及将相,但终身勤勉,手不释卷。其所著《通典》是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备的政书,在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目前也已出版了诸多的《通典》整理本,为《通典》的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通典》其内分九门: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而其中的《边防典》包含了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共16卷,192目,内容涉及边防对象的社会历史、边境和平交往的历史、边境关系的矛盾冲突、历代边境的战略部署等内容,为研究唐代的民族关系、杜佑的民族思想与民族政策以及其中涉及的民族研究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而本篇将总结《通典·边防典》的设立原因与背景,各門次序与《边防典》位置问题,杜佑的边防思想、民族史观与政策,其中涉及的民族研究,与其他史书的比较,价值、影响与不足等六方面内容,以此来综述《通典·边防典》的主要研究成果与基本观点,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作出展望。一、《边防典》的设立原因与背景《通典》中的《边防典》属杜佑于寻常史书体例中的新设之门,与《食货典》《兵典》《职官典》都属“上乘”。而对于其设立原因与背景,《杜佑及其名著<通典)新论》《试论(通典>的问世及其经世致用思想》《杜佑民族史学研究——以<通典·边防门>为中心》《<通典·边防典>研究》几篇文章都有论述。一方面是在安史之乱的冲击下,唐王朝统治衰微,边防问题凸显,遂设边防一门以应现实之需,也为国家寻找出路,摆脱“戎狄内侵之忧”。另一方面,这也是史学发展的一种需要与产物。此外,亦不能忽视杜佑家庭环境的影响。同时,《边防典》也体现了史学中“以史资政”“经世致用”的思想。二、《通典》次序与《边防典》位置问题《通典》各门的顺序体现了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而《边防典》位列最后一门,其位置的设定亦体现了杜佑的思考与良苦用心。《论<通典>的方法和旨趣》一文指出杜佑把食货以下各门分为三个层次:“一,选举、职官;二,礼、乐、兵、刑;三,州郡、边防”,各门之间的逻辑联系也很明显,“反映了作者对封建社会上层建筑各部门的关系及其重要性的认识”。而《杜佑(通典>的民本思想》一文则指出了这个次序体现了杜佑的民本思想:以“食货”为首,“体现出杜佑重视农业生产,关注百姓生存”;之后是“选举”“职官”,因为“要想保证农民生活安康,社会稳定,就必须要有管理社会秩序的贤才官吏”;而后“才能对之进行礼乐教化,增进其全面素质,加强社会稳固。杜佑主张对人民实行仁政,先安之,再礼之,最后一步才刑之”;最后是“州郡”和“边防”。值得注意的是“杜佑不歧视周边夷狄民族,不主张进行毫无理由的进攻”。从《通典》各门的次序可见杜佑的民本思想。此外,《杜佑及其名著<通典>新论》一文也指出:“州郡和边防是礼乐中心由内向外的逐步扩展,最终达到大同世界。”对于这一点,《<通典>与中国古代的典章制度》与《杜佑与(通典>》也有提到。可见,对于《通典》的次序问题以及《边防典》的位置排列原因及意义,学界研究已经比较清晰了。三、杜佑的边防思想、民族史观与政策杜佑认为“边防是维护中原王朝免受周边民族侵扰的重要手段,是中原王朝对外交流的重要保障。”遂引“防”人边,设立《边防典》,并划分内防与外防,以了解周边民族并提供借鉴。《通典·边防典》在保留了珍贵的历史资料的同时,也体现了杜佑的边防思想、民族史观与政策。边防序就直接“阐述了作者的民族思想和处理民族关系的政治主张”。除却序,《边防典》的具体内容也是杜佑民族史观和政策的体现。杜佑的四个边防思想与民族政策既体现了唐朝开放包容的一面,也体现了动乱后民族政策的变化。首先,关于如何安边的问题,《<通典·边防典>研究》一文
通典边防典研究综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