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意思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一诗中写道:“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假如我们的习作指导也能有这么的意境,在学生心灵中漫溯,满载着趣味和激情,在童真、童言里放歌,学生又何来“怕”作文,我们又何来的作文“难”教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示,应让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示真情实感。”这里的“贴近”就是要求习作引导要指向学生的心灵,将习作课上到学生的心坎上。对于小学生来说,习作就是学生用童眼去观察生活,以显特有的童趣;用童心去感受生活,以述特有的童思;用童言去表示生活,以抒发特有的情感。习作教学一旦引入到学生的心坎,那心灵智趣和激情被开掘,习作就将流成一条波光粼粼的小溪。这里以我引导四年级学生写“逗猫图”来谈怎样把习作教学漫溯于学生心灵的部分做法。
一、擦亮童眼,漫溯在童趣处
我们的生活天天全部发生新事情,但学生还是以为“没什么可写的”或“没这方面的体验”,从而咬着笔头。这种“心中无货”而无味的心理,造成对习作的无趣。要处理这种“无素材”的问题,就得擦亮她们的一双双童稚的眼睛,指导学生从司空见惯的生活中寻求“刺激”,感受生活的新奇。
“逗猫图”画的是:一个小同学坐在椅子上,将猫倒立起来,猫的前面还有鱼骨头和带线的玩具车。在我没有指导前,学生观察到的只是“我家的猫很有趣,它天天和我玩倒立,我赐给它鱼骨头……”怎么也凑不够四百字来。
针对这一情况,我想到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一句话:“儿童能够很敏锐地感知那些鲜明的,富有色彩、色调和声音的形象,并把她们很深地保持在记忆里。”我提醒学生:你们是否能够给这张图涂涂颜色?想一想逗猫时的声音?这一提醒,学生来劲了,她们把图中的猫、人、车等涂成自己喜爱的颜色后,写起来就丰富多了。“黑色的软毛中夹着几条白色的条纹。”“黄黑相间的毛发……我家的猫的脸孔是一张京剧脸谱。”“绿宝石似的眼珠放出绿光,让人感到恐惧。”声音也联想得各有特色。“猫和我逗趣时‘喵喵’地叫得亲热,而碰到狗时又发出‘呜呜’的愤怒声……”涂色和拟声后的“逗猫图”,学生以为详细可感,这以后的“逗猫文”显得童趣盎然,单写猫的外形就有二百多字。
擦亮学生的慧眼后,让她们沿着自己的趣味想个明白再写作,学生提笔,童趣挥洒在纸上,文章是“斑斓多彩”的,这色声相映的文句流淌成的是趣味无穷而又毫无倦意的习作。习作在心坎上走着,学生自会敏感地感觉生活的改变,自会在“素材日志”上记下自己所观察到的一切,丰富了生活,趣味了习作。
二、激发童心,漫溯在童思处
童心是不可违的,儿童有着儿童的思索,我们平时的习作指导总是“循循善诱”,要学生写些“经典的”事例、“高尚的”语言,却不知这种违反童心的“构思”,让学生怎么也憋不出老师要求的“出色”和“深刻”,这么远离学生心灵而“拔高”的习作,只能把学生推向“悬崖”边,让她们看到“峡谷”下的万丈深渊,她们怎能不害怕习作呢?我们要激发其童心,让学生大胆去写自己想写的习作,使学生心灵自由地向着内心憧憬的“彩霞”走去,一路在自己的风景中放歌,那样“愉快地倾吐”才是漫溯在童思的绿草原上,才是真正的“我手写我心”。
“逗猫图”展示的是儿童逗猫的有趣场面,假如你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意思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