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婚后居处和亲属关系实用教案.pptx


文档分类:IT计算机 | 页数:约6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一、婚后的居处(jū chǔ)模式
结婚之后,一对夫妇究竟居住在什么地方?
每一种社会,对于(duìyú)婚后的居处方式都有明确的规定。
第1页/共65页
第一页,共66页。
(一)主要(zhǔyào)模式
1、从父居
儿子留在家里,女儿离开——夫妇婚后与丈夫(zhàngfū)的父母住在一起或住得很近(约占所有社会的67%)。
第2页/共65页
第二页,共66页。
2、从母居
女儿留在家里,儿子离开——夫妇婚后与妻子父母生活在一起(yīqǐ)或住得很近(约占所有社会的15%)。
第3页/共65页
第三页,共66页。
3、两可居
儿子或女儿(nǚ ér)离开家庭皆可——夫妇婚后与妻子的父母或丈夫的父母住在一起或住得很近都有可能(约占所有社会的7%)。
第4页/共65页
第四页,共66页。
4、从舅居
儿子和女儿一般都离家——安家于儿子的舅父(jiùfù)家内或与其住得很近(约占所有社会的4%)。
第5页/共65页
第五页,共66页。
5、新居(xīnjū)制
儿子和女儿都离家——夫妇与双方的亲属(qīnshǔ)都分开(约占所有社会的5%)。
在前四种婚后居处模式中,新婚夫妇与其亲属(qīnshǔ)住在一起或住得很近。
在第五种婚后居处模式中,亲属(qīnshǔ)之间的联系在日常生活中并不重要。
第6页/共65页
第六页,共66页。
(二)“模式(móshì)”之因
新居制常见于流动性极强、强调核心家庭独立性的社会(如某些狩猎(shòuliè)-采集社会、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
两可居,似乎经常与一个人口下降(一方配偶的父母亲很可能已去世)、经济不稳定(某些(mǒu xiē)狩猎-采集者)的社会相联系。
第7页/共65页
第七页,共66页。
至于从母居或从父居,情况(qíngkuàng)则较复杂:
①从母居多见于初级农业社会(shèhuì),从父居多见于集约农业社会(shèhuì)或畜牧业社会(shèhuì)。(生产类型 )
②从母居多见于氏族制度尚未瓦解的社会(shèhuì),从父居多见于地方性政治机构已经产生的社会(shèhuì)。(政治组织)
③如果一个民族内部(操同种语言的群体之内)经常发生战争,那么就倾向于从父居;如果战争纯粹(chúncuì)对外(发生在操不同语言的民族之间),采用从母居则是可取的。(战争性质)
第8页/共65页
第八页,共66页。
在19世纪流行(liúxíng)过一种观点,即妇女在生产中主导地位的社会,必然实行从母居。
难以得到当代文化人类学研究的证明。在北美印第安人(Yìndì ānrén)中,情况确实如此;但在世界其它民族中,妇女在生产中的地位与从母居之间,还不是一种对应的因果关系。
第9页/共65页
第九页,共66页。
因此,决定婚后居处模式的因素可能是多方面的,而在每一个民族(mínzú)里,起主要作用的因素也不尽相同。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
第10页/共65页
第十页,共66页。

婚后居处和亲属关系实用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z_198613
  • 文件大小475 KB
  • 时间2021-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