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世界”与“现实世界”
一 隐喻及其认知机制
隐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 是人类基本思维方式。 传统语言研究把隐喻视为一种语言现象, 对其探讨多从修辞角度出发。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现3 / 8
《红蔷薇》)”中的 “碧”依次呈现为蓝色和绿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白居易《卖炭翁》)”,“空余旧迹郁苍苍 (周邦彦《金陵怀古》)”中的 “苍 ”为灰色和翠绿色。自汉唐以来,中国诗画便成一体,因
而各种绘画技巧均可在唐宋诗词中寻踪觅迹,如对照、反衬、互衬、润色、浓淡法等。正如不同风格画家会用不同色彩创作出不同画作,不同诗人通过各种色彩意象的交叉组合或并置叠加绘出
风格迥异的画境。 如杜甫《狂夫》中的 “风含翠筱娟娟净, 雨浥红蕖冉冉香 ”的简洁明丽的水粉画: 经过雨水冲洗青翠碧绿的竹枝,微风中吹来淡淡的荷花香; 李白《春思》中宁和安详的静态画面: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通过绿色的层层叠加,形成一种共存并发的空间张力, 构成了一幅恬淡清雅的图画。 唐宋诗词中诗人们对色彩运用达到极致,语词寂寥而意象靡尽。
三 缤纷可能世界:色彩意象的隐喻解读
语言的本质是隐喻的。 色彩赋予唐宋诗词韵味, 节奏乃至生
命。色彩隐喻最大功用就是把涣散的具体色相串联起来, 形成诗歌文本的玄妙韵味,进而传递出深邃意境和强烈情感。换言之,
借助色彩隐喻, 唐宋诗人巧妙地把自己的可能世界与现实世界相联结,是故唐宋诗词 “情”溢 “色 ”外。作为对色彩概念域的语义拓展,唐宋诗词中色彩隐喻纷繁多彩,包括四类:与时间有关的色彩隐喻;与空间有关的色彩隐喻;与情感有关的色彩隐喻;与女性有关的色彩隐喻。
4 / 8
与空间有关的色彩隐喻
思维是对抽象符号的操纵。 语词作为一种抽象符号, 在一定程度上摹画人类周围的客观世界, 是人类思想的表征。 一切物体都存在于一定的空间中, 因此,空间是人类认知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域。在唐宋诗词中,诗人借助色彩隐喻,通过跨域映射,将
具体色彩概念投射到空间的概念域, 以达到间接地对空间概念的描绘和理解。如李贺的《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
向日金麟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诗歌首联中的色彩意象 “黑云 ”初指天空中的乌云,在此处通过隐喻投射意
指如乌云般逼近城门的敌军,接着镜头拉近,焦点落到 “金麟 ”,
即守城战士身穿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耀眼如金色鳞片, 以此说明守城将士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 反而在号角声鼓舞下, 士气高昂,奋力反击。借助色彩隐喻,诗人用浓艳斑驳意象刻画出由远
及近奇异的空间画面, 再现了敌军兵临城下, 守城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准确表现了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
与时间有关的色彩隐喻
时间也是人类基本认知范畴之一。 克塞夫姆蒂给出的空间和时间定义是: 空间就是在我们周围和上方的东西, 而时间是某种一直流逝的东西。 可见,时间概念与空间概念并不处于平等地位,时间概念比空间概念更抽象。 这也在唐宋诗词色彩隐喻中得到
“可能世界”与“现实世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