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论文-纳洛酮的作用机制与临床应用现状
关键词:纳洛酮
纳洛酮(naloxone)于1960年合成,1963年开始用于临床。近年来随着研究深入,内源性阿片肽主要是β-内啡肽(β-EP)在各种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进一步明确。纳洛酮作为阿片受体的特异性拮抗剂,能阻断和逆转内源性阿片肽的毒性作用,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各学科。现就近几年的临床应用状况综述如下。
1 纳洛酮的药理作用
药代动力学 纳洛酮又称丙烯吗啡酮,为羟二氢吗啡酮的衍生物,其盐酸盐熔点200℃~205℃,溶于水和乙醇,不溶于乙醚。静脉和气管内给药1~2min生效;肌注和皮下注射5~10min见效;口服效果差,仅为肠外给药作用的1/50。血浆半衰期90min,重复用药才能保持有效的血药浓度,作用持续时间45~90min。纳洛酮能自由通过血脑屏障,其通过速度是吗啡的12倍,,全身血药浓度平行下降。纳洛酮的主要代谢方式是在肝脏进行生物转化与葡萄糖醛酸结合,72h内70%纳洛酮在肝脏代谢,经尿排出[1]。
纳洛酮的作用原理 ,与阿片受体的亲和力大于吗啡和脑啡肽,能竞争性地阻断阿片样物质和内源性阿片肽介导的各种效应[2]。内源性阿片肽的主要生理作用为:(1)镇痛作用。针刺麻醉效应与内源性阿片肽升高有关;(2)抑制呼吸。内源性阿片肽通过降低脑干神经细胞对二氧化碳的敏感性而抑制呼吸。新生儿及早产儿周期性呼吸、呼吸暂停及低血压等则与血浆及脑脊液中内啡肽水平增高有关;(3)降低血压、减慢心率;(4)能促进垂体释放生长激素、促甲状腺素等;抑制促性腺激素、ACTH和垂体后叶素的释放;可升高血糖;(5)促进缺血性脑水肿的形成和发展[3]。
纳洛酮治疗各种休克的作用机制 有效循环血量的锐减是各种休克的根本原因。而人体在休克情况下,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下丘脑释放因子促使腺垂体释放ACTH和
β-EP。β-EP能作用于肾上腺髓质或交感神经末梢,产生心血管神经抑制作用,对休克病理生理的演变具有重要作用。纳洛酮通过拮抗应激状态下大量释放的β-EP,使前列腺素和儿茶酚胺的循环机制得以重建[4],同时它能迅速逆转β-EP对循环和呼吸的抑制,有助于中枢神经与心肌功能的恢复。
纳洛酮治疗颅脑损伤的作用机制 在颅脑损伤中,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下丘脑释放因子,促使腺垂体释放ACTH和β-EP,从而引起心脑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同时加重脑组织水肿区半暗带的大脑神经元突触传递障碍。纳洛酮为阿片受体拮抗剂,透过血脑屏障快,其亲和力大于阿片肽,使用纳洛酮后一方面反馈抑制了下丘脑垂体分泌内源性阿片肽,另一方面由于纳洛酮对特异性阿片肽受体的有效拮抗而加速了外周血浆β-EP的分解,并与脑内吗啡受体结合,使β-EP失活。另外还具有抗凝、降低血黏度作用,能增加脑缺血区血流量。抑制花生四烯酸(AA)的代谢,调节前列腺素和血栓素平衡,改善微循环,减轻脑水肿,促进损伤神经功能恢复,从而逆转颅脑损伤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
纳洛酮治疗新生儿呼吸抑制的作用机制 早产儿、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及新生儿疾病时,可导致β-EP显著升高,其血浆浓度与新生儿窒息程度密切相关。β-EP可能参与了
纳洛酮的作用机制与临床应用现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