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中医内科学-黄疸PPT课件.ppt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2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中医内科学系列课件

黄疸
一、定义
黄疸是感受湿热疫毒,肝胆气机受阻,舒泄失常,胆汁外溢所致,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表现的肝胆疾病。其中以目睛黄染为确定诊断的重要依据。疸:“瘅,劳病也”《说文》“黄疸病”《辞海》疸通瘅、癉。
二、从西医角度谈黄疸
急性传染性肝炎(甲型)
乙型肝炎(急性、慢性活动型)
肝细胞性黄疸丙、丁、戊等其它肝炎(活动)
中毒性肝损害(酒精、化学药)
钩端螺旋体病
胆囊炎、胆结石
阻塞性黄疸胆管肿瘤
胰腺肿瘤(胰头部)
肝癌
溶血性黄疸输血反应蚕豆病新生儿黄疸
三、证候特征
本病的证候特征是目黄、身黄、小便黄,以目白睛发黄最为突出。发黄的程度、明亮度及病程长短不同而标志着邪正的盛衰。阳黄,黄色鲜明,伴有发热、口渴、苔黄腻等明显湿热之象;阴黄,黄色晦暗或如烟熏,伴有神疲畏寒、苔白腻、脉濡缓等明显寒湿之象;急黄,其色如金,伴有高热烦渴、神昏谵语等湿热挟毒、内陷心营之候。
四病因病机
感受外邪外感湿热疫毒,从表入里,郁而不达,内阻中焦,脾胃运化失常,湿热交蒸于肝胆,不能外泻,以致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浸淫肌肤,下流膀胱,使身目小便俱黄。
饮食所伤饥饱失常,或嗜酒过度,皆能损伤脾胃,以致运化功能失职,湿浊内生,郁而化热,熏蒸肝胆,胆汁不循常道,浸淫肌肤而发黄。
脾胃虚寒素体脾胃阳虚,或病后脾阳受伤,湿从寒化,寒湿阻滞中焦,胆液被阻,溢于肌肤而发黄。
积聚日久不消淤血阻滞胆道,胆汁外溢而产生黄疸。
总之,黄疸的发生往往内外相因为患。从脏腑来看,不外脾胃肝胆,而且是脾胃波及肝胆。
黄疸病证的基本病机是湿浊阻滞,胆液不循常道外溢而发黄。但从整个病理演变分析,发黄的关键是湿蒸热郁。从外因来看,外邪不得泄越是发黄的重要因素。从内因来看,湿邪蕴结中焦,阻滞气机,致使肝气郁而失于舒泄,胆汁输送不循常道,外溢浸淫。所以,无论外因、内因,二者都有瘀滞不解、内结不散的突出特点。
黄疸病证的病理属性与脾胃阳气盛衰有关。中阳偏盛,湿从热化,湿热为患,则为阳黄;中阳不足,湿从寒化,寒湿为患,则为阴黄。至于急黄是为湿浊疫毒所致,其属性也与中阳偏盛与偏衰密切相关。
六、鉴别诊断
萎黄:萎黄为气血不足致使身面皮肤呈萎黄不华的病证,多见于大失血或重病之后。其特征是双目不黄,往往伴有眩晕、气短、心悸等症,与黄疸病证的目黄、身黄、溲黄不同,临证易于区分。
黄胖:黄胖多与虫证有关,久之耗伤气血而引发面部肿胖色黄,身黄带白。黄疸眼目皆黄,无肿状;黄胖多肿,色黄中带白,眼目如故,或洋洋少神。虽病根都发于脾,然黄疸则由脾经湿热郁蒸而成;黄胖则湿热未甚,多虫与食所致,必吐黄水,毛发皆直,或好食生迷茶叶土炭之类。
七、辨证论治
⑴.辨证要点
辨阳黄与阴黄阳黄由湿热所致,起病急,病程短,黄色鲜明如橘色,口干发热,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弦数,一般预后良好;阴黄由寒湿所致,起病缓或沉迟,一般病情缠绵,不易速愈。
阳黄宜辨湿热轻重阳黄属湿热为患,由于感受湿与热邪的程度不同,机体反应的差异,故临床有湿热孰请轻孰重之分。热重于湿者,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恶心呕吐,小便短少黄赤,便秘,舌苔黄腻,脉弦数;而湿重于热者,身目俱黄,起色不如热重者鲜明,头重身困,胸脘痞满,恶心呕吐,便溏,舌苔厚腻微黄,脉弦滑。
急黄为湿热夹毒,郁而化火所致。多伴有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等热毒内陷心营的症状。
⑵.治疗原则
黄疸早期主要是湿热、疫毒、寒湿为患,故当祛邪以消除病源,通过清热、解毒、利湿、温化,给邪以出路。由于湿邪郁滞于中、下二焦,故湿邪的去路在于通利小便。故祛湿利小便是治疗黄疸的重要方法。

中医内科学-黄疸PPT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yzhluyin1
  • 文件大小337 KB
  • 时间2017-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