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中华惟余莽莽
“历史上研究长城的人不可谓少,但他们都是从文字、历史资料中去研究,真正把文献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我也许是第一人。”
梅辰:那么多的古建筑,为什么您却对长城情有独钟?
罗哲文:实际上我最初研究长城是因为工作的需要。1952年,当时的政务院副总理郭沫若先生提出要配合旅游,对国内开放居庸关、八达岭和山海关长城,国家文物局局长郑振铎就把修长城的任务交给了我,指派我负责八达岭长城的维修工作。那时条件非常艰苦,交通不便,山路崎岖,我骑着个小毛驴走在荒无人烟的小路上,(梅:有种赤壁怀古的苍凉感!)遥想当年多少刀光剑影,铁马金戈;多少诸侯争霸,中原逐鹿;多少帝王更替,王朝兴衰都发生在这蜿蜒不绝、起伏连绵的长城上,如今都已灰飞烟灭,曲散人终……长城作为中华民族上下两千多年的历史丰碑,铭刻了无数的干戈玉帛与悲欢离合,它是中华民族一部生动的史书。
当时为了维修的需要,我开始研究长城,后来又因为对外开放,要给一些领导人、外国元首及政府要员讲解长城,这样我就必须好好准备,(梅:您还做过讲解员?)是啊,我仔细查阅了很多历史资料,包括它的修建年代、起止位置,等等,不能像当地有些人那样信口演绎。我越研究越觉得长城的内容太丰富了,值得研究的东西太多了,就这样由最初为了完成任务到最后完全是自发的因热爱长城而研究长城。(梅:听说第一本解说长城的书还是您写的呢,它被业内认为是解放后介绍长城最早的书。)
50年前我写了第一本关于解说长城的书,不敢说有多大学术价值,只是供后来的解说员参考吧。
梅辰:有很多人研究过长城,您的研究与他们有什么不同?
罗哲文:历史上研究过长城的人可真不少,但他们都是从文字、历史资料中去研究,我是文献与实地相结合(梅:实地与文献资料的记载有很大的不同吗?)有,当然有。比如,过去很多人认为长城修筑的年代是秦始皇年代;它的起止点是东起河北的山海关, 西到甘肃的嘉峪关;它的长度是一万多里。那么经过我的研究我总结出两句话:“上下两千余年,纵横十万余里”,为什么是2000余年?因为从战国时期就已经开始修筑(长城)了,并不是秦始皇时才开始的,实际上这些内容史料文献里都有,只是没有人详细地论证总结出来罢了。又为什么说是十万余里呢?过去人们总以为长城就是一道连续的弯弯曲曲的城墙,像一条曲线一样,实际上每个朝代的长城都不是修筑在一条线上的,比如明长城是从嘉峪关到鸭绿江,秦长城是从临洮到辽东,每个朝代都不一样,你不能说战国时期修筑的长城和秦长城是连在一起的。因此它没有一个确切的长度。
梅辰:您的研究结果与其他人的结论有不同吗?
罗哲文:首先是起止点的不同。以前中小学的教科书里讲明长城“东起山海关,西止嘉峪关”, 《辞海》里也是这样写的,今天看来这是完全错误的,它东起辽宁丹东虎山,西止甘肃嘉峪关。
其次是修建年代的不同。过去人们认为是秦始皇始修长城,实际上它始于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各诸侯国为了防止邻国侵犯,纷纷在边界修建了长短不一的城墙,这就是长城最早的雏形。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原来秦、燕、赵的长城连接起来,并且加以增筑和延伸,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名副其实的万里长城。但这并不能说是秦始皇始建了长城。
再一个是功用的不同。以前人们认为长城只是军事防御功能,我认为除此之外还有交流贸易的功用。现在凡是长城沿线被叫做“口”的地方当年都是贸易盛地,比如张家口,就是长城在那里开了一道口,方便了关内外的人们进行贸易交流。(梅:以货易货,最原始的双边贸易。)对,就是这意思,以关外的皮毛换关内的茶叶等等,各取所需。人们利用交通要道的便利进行频繁的贸易往来。另外在这个“口”上进行交易还有一点好处就是可以得到安全的保证,因为每一个关口都有驻军,他们一方面把守关口,另一方面也为交易提供了安全保障。长城在战时是一个防御体系,而在平时更多的是一个“互市”(注:古人所称的贸易场所)。
梅辰:关于长城的历史地位、功过是非历来众说纷纭,褒贬不一,您怎么看?
罗哲文:关于修建长城的功过是非问题争议一直就没有停过,一派说修长城是安邦定国之必须,是丰功伟业,代表人物有:汉文帝、隋炀帝、唐太宗等;另一派则说是长城无用,劳民伤财,代表人物有康熙、乾隆等。康熙还有首批评秦始皇的诗:“万里经营到海涯,纷纷调发逐浮夸;当时费尽民生力,天下何曾属尔家。”康熙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那个时代不需要长城。实际上历史上所有的争论都有其时代背景,像康熙、乾隆年间长城内外都是他们的统治疆域,长城的防御功用自然就显得不重要了;另外还有些人认为长城是中国“闭关锁国”“封闭自己”的产物,实际上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所修的河西长城,却恰恰是为了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而沿着丝绸之路修的,你看汉长城修到新疆后它的形式就发生了变化,它不再是城墙,而是一个一个
巍巍中华 惟余莽莽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