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工社团管理制度论文
一、高校教工社团的管理
管理作为一种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自两种关系产生之初就随之存在,但是管理制度系统化、理论化的管理学理论与实践呈现出空前繁荣却是在20世纪初期。历经百年发展,现在的管理学包含诸多种类,如行政管理、社会管理、工商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且目前已各成体系。但由于社团的差异性及多元化,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中国对于社团管理都鲜有专著或社团管理制度纲要出现。近年来,中国教育的大规模发展,带动了一系列对大学生社团管理制度的深入研究,几乎每个高校都有自己一套完整的经过实践检验的社团管理办法。这对于学校工会研究教工社团的社团管理制度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但不同高校教工社团管理制度在其制定及具体实施上,都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甚至出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现象。因此,社团管理制度的制定需要充分借鉴其他优秀社团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深入学校各学院实际组织调研,打造出一套具有高校特色、充分适用高校现状的高效化社团管理制度。目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羽毛球协会、乒乓球协会、篮球协会已发展比较健全,骑行协会、摄影协会等虽刚成立但已在有序运行,这些社团的良好管理为社团管理制度的研究提供了借鉴[2]。
二、普适性管理制度的制定方法
一个健全的可持续发展的管理制度,包括以下五个要素:管理主体、管理客体、组织目的、组织环境或条件以及组织效率[3](如图1)。因此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高校教工社团管理制度进行探索研究:
(一)管理主体
明确“谁来管”。通过研究不同社团组成职工的特征,明确谁做社团负责人比较合适,谁能够有效带动社团职工、有效组织社团活动。并研究使用社团的管理主体模式,如一个主要负责人模式,一主一辅模式或集体管理模式等。
(二)管理客体
明确“来管谁”。通过对社员职工的了解,明确社团组成主题,明确社团组成职工的共同特征,研究如何有的放矢的进行管理,包括会员应当承担的义务和责任。
(三)组织目的
明确“为何而管”。通过研究社团职工入团需求,明确职工入团的目的及要达到的效果,预期组织的活动等,明确社团建立的目的与意义以及拟组织的常规活动。
(四)组织环境或条件
明确“在什么情况下管”,即明确“是谁的社团”。通过研究高校不同社团的性质、运行模式、制度特征,明确社团属性,社团承载意志、目的,社团可利用的有效资源及可能的运行模式等,并分析社团在组织相关活动时可能遇到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方法。
(五)组织效率
明确“怎么管得好”。通过研究社团现有资源,调研社团管理机制,根据高校特色制定出满足社团健康持续发展、社团成员自身素质有序提高的奖惩制度及管理之道。
三、实例分析
下面将以某高校教工羽毛球协会管理制度为案例,结合五个要素来介绍高校教工社团管理制度的建立方法。
(一)管理主体
对于高校羽毛球协会,校教工羽协需要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学校的相关
规定,接受学校工会的指导和监督,严格按照校工会《社团管理条例》开展工作及活动。协会会长应该:①具有良好的公众形象,推动协会的品牌建设;②具有广阔的社会资源,为协会的长久、持续发展奠定基础;③为协会的发展提供指导性意见。如果会员重多,可以形成如下组织结构。
(二)管理客体
此处需要明确入会原则、入会基本条件
高校教工社团管理制度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