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传统写字教育对中小学写字教学的启示.doc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传统写字教育对中小学写字教学的启示
一、传统写字教育概述
中国传统教育一贯重视书写教学,至少从周代开始,书写技能就正式成为教育内容。《周礼?地官?保氏》中记载:“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孔子的“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书”,就包括了识字和写字教学内容。
传统的写字教育,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步成熟。晋代王羲之的出现,标志着书法成为自觉的艺术。隋唐以后的科举考试,则极大地推动了写字教学的发展。特别是在酷爱书法的唐太宗的倡导之下,书法人才辈出,流派纷呈,楷书中的颜体、柳体、欧体等著名书体,各领风骚,对后世影响深远。宋代的苏、黄、米、蔡四大家,更是促进了书法的个性化发展。明清时代的写字教学,则更加普及,即使穷乡僻壤,凡有书塾的地方,都会有严格系统的写字教学训练。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提到:“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清末三味书屋里的“习字”,就是书写训练。今天讨论现代中小学的写字教学,我们不难从清代书塾严格的训诫教条中得到启示,获得营养。
二、传统写字教育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
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写字教育中,通过代代相传,无论是官方的书吏,还是民间的塾师都积累了丰富的写字教育的经验。这些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质”和“量”
书塾里的教学,往往将写字与识字、诵读结合起来,引导蒙童了解所写字的特定内涵,赋予所写字以具体的“质”。比如明末清初学者陆世仪在《论小学》中说:“凡子弟学写仿书,不独教他字好,即可兼识字及记诵之功。”同时,也注重写字训练的“量”,既要写得好又要写得多,还要写得快。比如陆世仪指出:“先儒教小儿习字,先令影写赵子昂大字《千字文》,稍长,习智永《千字文》,每板影写十纸。既毕后,歇读书一二月,以全日之力,通影写一千五百字,添至二千、三千、四千字,如此一二月乃止。必如此方能后日写多,运笔如飞,不至走样。”当时之所以重视写字教学的数量和质量,因为它关系到科举考试。只有写得又快又好,才有可能在科举考试中稳操胜券。

传统教育讲究写字的态度,崇尚庄严方正,杜绝苟且轻佻。比如明代《教子良规》说:“小儿初就学时,固宜以识字为先,而写字尤不可不慎。古云‘心正则笔正’,笔之不正则知其心之不正矣。”
,循序渐进
宋代王日休《训蒙法》指出:“写字不得惜纸,须令大写,长后写得大字。若写小字则拘定手腕,长后稍大字则写不得。写字时,先写‘上’‘大’二三日,不得过两字。两字端正,方可换字。若贪字多,必笔画潦草,写得不好。”对此,当然也会有人有不同的看法,但无论学大字还是学小字,都要求严谨规范。清代石天基在《训蒙辑要》指出:
“字有一定之式,一点一画,不可造次。如省笔字、重叠二点之类,竟不可令之见闻。童而习之,自一一严正矣。”
“把笔”教写
“把笔”,亦称“润字”或“手教”,具体方法是由学生握笔,先生握着学生的手,带领学生起笔、运笔、收笔,直至完成一个字的书写。“把笔”不仅是引导学生体验书写的全过程,更是帮助学生感悟用笔的方法,包括笔画的起收、顿挫、轻重、转折,各部分的避让呼应、间架结构等。因此,“把笔”不是机械地“扶手润字”,在“手教”的同时

传统写字教育对中小学写字教学的启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omfadaz599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