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新说-中学语文论文《阿Q正传》新说 陈方竞一般被外国作家或本国作家当作长篇小说创作的题材,在鲁迅笔下常常被写成短篇偶或中篇,如这篇《阿Q正传》,颇耐人寻味,意蕴难以穷尽。本文旧题新说,试谈其三。一、“看”与“被看”研究者提出鲁迅的小说叙事“‘看/被看’的二元对立”情节、结构模式;我认为,一者,不能将此看成是贯穿鲁迅小说的一种“模式”,因为这在对鲁迅的不少小说的解析中是会“卡壳”的;二者,在这一“模式”中,“看”作品的读者被悬置,而“预设读者”在鲁迅基于自我人生体验创作的小说中是相当重要的,或者说,他是在通过小说寻找有着相同“境遇感受”的读者,自然重视小说的“读者效应”,特别是这篇《阿Q正传》;更主要的是,从《呐喊·自序》说“弃医从文”之因由言及的“示众”与“赏鉴这示众”出发,可以发现他的一些小说的人物塑造、场面描写和整体意境确实存在着“看”与“被看”的关系,但这并非是简单的“二元对立”,进一步说,在他的小说中并没有纯粹的“看者”与纯粹的“被看者”,而且,“看”与“被看”的关系也不简单地体现为“先驱者与群众”、“启蒙者与被启蒙者”、“医生与病人”、“牺牲者与受益者”。鲁迅为了凸显小说人物的“看”与“被看”关系,一方面展示了“被看者”向“看者”的转化,如《狂人日记》的文言体“小序”就颇不引人注目地把“狂人”送回到“看者”行列中,这是鲁迅艺术个性中更内在的类似尼采的因素的显现,直至一年中《孔乙己》、《药》等小说及《我之节烈观》发表后,这才有了傅斯年的可称为相近“境遇感受”的反响,但傅也仅仅是要跟着“疯子”找“光明”,难以感受到这一更“阴暗”的内涵。再如,《孔乙己》中的叙述者小伙计,在读者眼中开始难说他之于孔乙己是一个“看者”,读者是通过他的述说去感受孔乙己的命运的,但在他述说孔乙己的过程中渐渐地显露出他与那些“喝酒的人”一样,也仍然是一个“看者”,这无疑极大地深化了作品的意蕴。另一方面在鲁迅小说中也许更为突出,就是“看者”向“被看者”的转化,在这方面,“看者”并非“始终作为一个‘群体’出现,不以个体而存在”——“只有一些不分明的形体,杂沓的动态”,“构不成一个统一的人物”,“或者只是某种‘借代’,或者是一些‘个性特征仍不具有实质性的意义’的人物”;相反,不仅“被看者”向“看者”的转化存在着“个性化”趋向,就是“看者”向“被看者”转化过程中也存在着“个性化”趋向——诸如孔乙己、华老栓、七斤、闰土,他们又何尝不是一个“看者”,不过作品在展示他们“被看”的过程中没有着意突出他们本质上的“看”的一面,而且他们程度不同地都是“个性化”的,正是在这一“个性化”趋向中,出现了他们的精神兄弟阿Q,这个在作品中被写成“生平本来最爱看热闹”的极其个性化的“看者”,同时,他的命运又显现出他是一个极其个性化的“被看者”,这个形象是本质上的“看者”与在作品中主要表现为“被看者”的有机融合与高度统一。就阿Q本质上的“看者”一面而言,鲁迅并不让阿Q生活的“未庄”脱离自己笔下一再写到的“鲁镇”、“临河的土场”及“丁字街”、“茶馆”,如作品中就写到未庄人都知道“邻村的航船七斤”被“剪了辫子”,又如阿Q为“生计”进城看到了“杀革命党”,还有“未庄赛神”之类的民间习俗等;但是,阿Q与鲁迅其他小说相一致生存环境中的“看者”是同中有别的,他重在写阿Q身上的国民劣根性,如相信“不孝有三无
《阿Q正传》新说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