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交大西迁 名人故事.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1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交大西迁62年前,数千名交通大学师生响应中央号召,告别繁华的,扎根古都,为科学发展与西部建设奉献芳华。62年后,他們中的许多人已长眠于黄土地下,曾经的热血青年变成耄耋老者,拳拳爱国之心却从未褪色。那是一场怎样的迁徙?这些西迁的老教授,又有着怎样的故事?缘起1955年4月初的一个夜晚,时任交通大学校长、党委书记的康接到一通来自高等教育部的。他被告知一个重大决策:党中央决定将交通大学由迁往。彼时,朝鲜战争已结束一年多,国家对国民经济建设方针做出调整,把工业布局的重点放在地,紧缩沿海建设,重要工业迁。交大迁,正是基于西北工业基地建设的要求和远离国防前线的考量。“当时我们开了很多会,白天晚上不间断。校党委关于西迁的意见始终是一致的,即坚决贯彻中央关于交大西迁的精神。”交通大学原校长史维祥当时任交通大学机械系党总支书记。他至今记得当时的情况:“学校雷厉风行,康校长4月9日向校务委员会和党委常委会通报中央的决定;4月中旬,任梦林总务长和王则茂科长等即赴察看及选择校址。”史维祥说,人素来眷恋繁华都市,“所谓&lsquo:宁要市区一床,不要郊区一套房&rsquo:。要把数千师生员工从繁华舒适的,迁到相对落后的大西北来,现在仍难以想象”。尽管如此,全校师生还是在最短时间达成了共识。1955年5月26日,康向师生们公布了西迁的决定,全校积极响应。那是一个炽热的年代,第一个五年计划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为建设祖国出一份力”,是所有年轻人心中的至高理想。“现在很多年轻人问我,你们当时怎么那么伟大,把抛开,到那么艰苦的地方去?”87岁的退休教授娴如当时是交大机械系的一名普通教员,她笑言,“他们可能不了解情况,我们当时是热血青年嘛,那时一动员,大家都是非常积极的。”当时,许多班级写信、写稿给校刊,表示决心克服困难,迁往。交大校刊就曾刊载一篇锅炉41班写的题为《我们向往着》的文章:“的生活条件要比繁华的差一些,这是事实;初去不习惯,也是必然的事。但这种属于个人生活上的困难与不便是一定能被克服的。就像有一些树木,随便种在什么地方都会欣欣向荣地成长、壮大、成荫。我们就要学习这种随处生根的坚韧气质。”现今84岁的退休教授胡奈赛当时还是交大机械系学生,1956年毕业后留校担任物理教研室助教。回想当年的情境,她依然心潮澎湃:“就是要建设国家,到哪里去,那是个最小的问题。”迁徙根据交通大学校务委员会的部署,1955年至1957年两学年,全校在的2812名学生、1472名教师职工及家属,还有教学器材设备将分批、无损失、安全地迁往。继先遣部队之后,1956年8月10日,千余名西迁的交大师生员工和家属背负行囊,汇集在徐家汇火车站,在锣鼓喧天中,踏上了西去的专列。当时,乘车师生都持有一粉色乘车证,正面印有一行字:“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胡奈赛回忆,当年西迁的专列上,师生们情绪高昂,嘴里不时哼唱着欢快的歌,“那时大家都觉得,未来的生活充满”。当年,17位交大党委委员中有16位迁到,西迁的教授、副教授、讲师和助教占交大教师总数的70%以上,一大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年富力强的学术骨干更是舍弃优越的生活条件,义无反顾地成为黄土地上的高教拓荒者。为了积极响应迁校号召,心无牵挂地奔赴大西北,他们中的许多人,毅然卖掉交大或的原有住房。被誉为“中国电机之父”的钟兆琳教授,当年已近花甲,身患多种慢性病,妻子也卧病在床。周恩来总理提出“钟先生以留在为好”,但他安顿好夫人后,毅然决然只身加入首批西行的队伍中。在当时西迁的25名教授中,时年38岁的学俊是最年轻的一位。1957年临行前,他与同在交大任教的夫人袁旦庆,将自家位于国际饭店后面的房子,无偿上交市房管部门,带着4个孩子随校西迁。“至今仍有人说起此事,认为我们太亏了,保留到现在,那两间在牯岭路(国际饭店后面)的房子不是很值钱吗?但当时我们想,既然要扎根西北的黄土地,就不要再为房子所牵缠,钱是身外之物,不值得计较。”后来成为院士的学俊这样解释。来到后,学俊筹建了中国第一个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创建了全国唯一的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2017年7月,98岁高龄、仍在上班的学俊离世,他也是西迁教授中最后离世的一位。据记载,当时西迁的校工中,年龄最小的保林16岁,年龄最大的是校医云扉,当年已66岁。曾是旧名医的云扉再三婉拒校领导的照顾,和侄儿伯参一同举家随校西迁。身为卫生保健科主任的伯参不仅带头西迁,还将在的私宅无偿提供给学校,作为驻沪办事处。当然,西迁道路并非处处平坦。1956年以来,国际形势有所缓和,党中央对原来的部署亦有所调整,交大部也曾发起西迁是否必要的讨论。最后,经过反复分析商议,1957年7月,迁校方案调整,学校分设、两地,大部分专业及师生迁往,小部分留在,与造船学院及筹办中的南洋工学院合并,作为交大部分。全校再次

交大西迁 名人故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beny00001
  • 文件大小20 KB
  • 时间20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