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格言解释
▲若人寿百岁,邪学志不善,不如生一日,精进受正法。《法句经-教学品》
[今译]如果能活一百岁,却去学不好的东西,还不如活一天,却勤奋追求真理。
▲沙门夜诵迦叶佛遗教经,其声悲紧,思悔欲退。佛问之曰:“汝事业,这样才是最大的吉祥。
▲世间大地称为重,悲母恩重过于彼;世间须弥称为高,悲母恩高过于彼。《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报恩品》
正直正派,就要坐得直、行得端、挺得住,想问题、办事情敢于坚持原则,公道正派,秉公用权,阳光用权,解决问题不带私心,协调矛盾不偏不倚,凡事能从党和国家利益出发,更多地维护她人利益,不做亏心事,不做有损公充的事,不要反对一片、打倒一片,做到于公对得起党、于人对得起良心。
发菩提心和修六度行,为显密乘之共同道,是故密乘一切时中,于此二道不应舍离。——宗喀巴《菩萨戒藏持戒行相论》
“恶莫不小于纵己之欲”,一切恶行,没有比放纵自己欲望更大的。人一旦放纵自己的欲望,不加节制,就会为了满足无止境的欲望,不择手段,损人利己,不惜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她人的痛苦之上,一切的恶事所有从自己一种私欲开始扩张。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多少王朝的覆灭,所有是从末代帝王的纵欲贪求开始;唐玄宗雄才大略,励精图治时可以开创开元盛世;后期放纵私欲,却带来安史之乱,大唐王朝几近倾覆,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无法估计,自己也落得晚景凄凉,懊悔不及。
[今译]世间大地被称作是最重的,悲母的恩情比大地还要重。世间须弥山被看作是最高的,悲母的恩情比须弥山还要高。
▲世间骂者,亦有二种:一者实,两者虚。若说实者,实何所嗔?若说虚者,虚自得骂,无豫我事,我何缘嗔?《优婆塞戒经-羼提波罗密》
[今译]世间的骂,也有二种:一是骂的内容属实,二是骂的内容虚假。如果说的是真的,真的尚有什么嗔恨呢?如果说的是假的,说假的人自得其骂,同我没有一点关系,我又为什么嗔恨?
▲佛言:有人闻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骂佛,佛默不对。骂止,问曰:子以礼从人,其人不纳,礼归子乎?对曰:归矣。佛言:今子骂我,我今不纳,子自持祸归子身矣。犹响应声,影之随形,终无免离,慎勿为恶。《四十二章经》
[今译]佛说:有人据说我保守正道,以大仁慈对人,故意骂佛,佛却默然不答。等到骂完了,佛问:你送礼给人,她人不接受,礼物是不是还该你自己所有?那人说:固然是的。佛说:目前你骂我,我不接受,你自己把祸殃带给了自身。这就像回声跟着声音,影子跟着形体,是永远不可分离的。因此要谨慎,不要作恶。
▲怨亲等苦,先救怨者。见有骂者,反生怜悯。《优婆塞戒经-自她庄严品》
[今译]仇人和亲人同样受苦之时,应先救仇人。她人来辱骂自己,自己心中反而要产生怜悯之情。
▲佛言: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已堕。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已身。贤不可毁,祸必灭已。《四十二章经》
[今译]佛说:恶人害贤人,就像仰头向天吐唾沫,唾沫吐不到天上,还落到自己身上。又像逆风扬洒尘土,尘土洒不到她人身上,反过来污染了自身。贤人终不可毁,祸害一定害了自已。
▲誉恶恶所誉,是二俱为恶。好以口快斗,是后皆无安。《法句经-言语品》
如果你曾有过虚度的时光,请不要以叹息作为补偿;明天的路途毕竟长于逝去的岁月。快迈步,前面相迎的是幸福的曙光!
佛经格言解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