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一、体育锻炼的科学基础
二、体育锻炼的原则和方法
1
一、体育锻炼的科学基础
学习目标
了解体育锻炼的生理学基础
了解体育锻炼的心理学基础
了解体育锻炼与合理营养的关系
2
第一节体育锻炼的生理学基础
体育锻炼的生理学基础,主要反映在体锻炼过程中人体的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
一、体育锻炼的生理学基础
(一)人体运动时的能量来源
人体运动时的唯一直接能量是来自体内一种特殊的高能磷酸化合物——三磷酸腺苷(ATP)。人体内有三个系统可以合成ATP,分别是磷酸原系统(ATP-CP系统)、乳酸能系统(无氧糖酵解系统)和有氧氧化系统。
3
1、 磷酸原系统(ATP-CP系统)的特点:短时间(仅能持续8秒左右)、大强度运动。
2、 乳酸能系统的特点:比磷酸原系统(ATP-CP系统)供能时间稍长(多于10秒的大强度运动,可持续30 -40秒以上)
3、 有氧氧化系统:进行长时间耐力运动的主要供能系统
4
(二)超量恢复概念:运动时,消耗过程占优势,由于能源物质的消耗大于恢复,所以运动时能源物质逐渐减少,肌肉和身体各系统的工作能力逐渐下降。运动停止后消耗过程减弱,恢复过程占优势,这时能源物质和各器官系统功能逐渐恢复到原来的水平。体内能源物质的再生与合成进一步加强,运动时被消耗的物质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而且在一段时间内超过原来的水平,此时机体的工作能力最强,随后又逐渐回到原来的水平,这就是超量恢复现象。
5
(三)体育锻炼与供氧系统
氧运输系统的作用:是由呼吸系统、血液循环和心血管系统组成。呼吸系统把氧气从体外吸入体内,氧气进入血液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血液在体内沿一定路线流动:右心室的血液流向肺部,在此进行气体交换,吸入氧气,然后流向左心房,再从左心房流入左心室,由此流向全身;在营养了全身细胞和装载了代谢废物之后,血液又流回右心房,血液在全身循环一次所需时间不到1分钟。
6
二、体育锻炼的心理学基础
(一)运动知觉是人脑对当前运动物体或动作在空间、时间上位置的反应;它是一种复杂的知觉,各具所反映的对象的不同,可分为本体运动知觉和客体运动知觉。
(二)体育运动动机的产生的条件:内在需要和外部诱因。内在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心理需要和社会需要。外部诱因是指激起主体参与体育活动的外部诱因,这些刺激包括: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二者统称环境因素。
7
(三)体育兴趣的培养
体育兴趣的培养是建立在人们对体育活动的需要的基础上,在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中形成的,对体育活动的实践起着主导作用。
8
1、体验成功。在进行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每一次的成功和胜利都会使练习者深受鼓舞,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使其更关心体育活动,对更大成功和胜利产生信心和希望。
9
2、寓教于乐。人都有趋乐避苦的倾向,教师在教学中优美的示范动作、生动的语言和和蔼的态度会使学生感到亲切、可敬,会驱除学生练习时的恐惧心理,教师的“乐教”就会转化为学生的“乐学”。
10
体育锻炼的科学基础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