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防治水中长期规划前言矿井水灾是煤矿常见的一种灾害。随着煤矿企业重组整合工作进一步深入, 矿井水害成为继瓦斯事故后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另一主要灾害。为了贯彻落实好《煤矿安全规程》、《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家煤监局出台的《煤矿防治水规定》和省政府出台的“十二条”规定, 杜绝水害事故的发生, 保障从业人员生命及财产的安全,特结合我矿的水文地质情况,坚持“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的方针,按照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地面与井下、防治与利用相结合的原则,根据不同的水文地质条件,制定“探、防、堵、截、排”等相应的措施。因此编制地质防治水中长期规划是非常必要的。同时要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根据轻重缓急,抓好防治水工作, 要严格检查, 堵塞漏洞, 防患于未然, 确保整个防治水工作按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使防治水规划落到实处,水害得到有效防治。第一章井田概况及开发现状第一节井田地理概况一、地理位置垭关煤矿位于贵州省毕节市西南,属长春堡镇管辖。地理座标为:东经 105 ° 06′ 49″~ 105 ° 08′ 18″,北纬 27° 13′ 56″~ 27° 16′ 00″,矿区东西(走向)长 公里南北(倾向)宽 公里, 面积 平方公里。二、地形地貌矿区位于长春堡向斜北西翼中段, 地形起伏多变, 多峰丛谷地和高山深谷。最高点垭关大箐标高 2191 . 15m ,最低点在勘探区东部 BJ8 钻孔附近,标高低于 1700m 。地表多呈剥蚀风化地形,长兴组、龙潭煤组上部地层,第四系坡积、崩积、滑坡覆盖。无大的地表水体,属缺水地区。植被以杂树林、灌木丛为主, 在缓坡和地势低洼地带有部分耕地。三、交通条件矿区位于川滇( 东线 326 国道) 公路附近,煤矿矿部有简易公路至戈座(1. 4 公里),与 326 国道线相接, 至毕节城 22 公里, 公路交通较方便。四、河流水系垭关煤矿位于长春堡向斜北西翼,属乌江水系落脚河支流的发源地带, 东南面有长春堡小河, 西面有昌德沟小河。垭关煤矿区位于北东南西向的大箐梁子到杨柳树的分水岭地带, 有利于地下水的排泄。区内多以大气降水补给,受季节性影响大。矿区内无大的地表水体仅有一些季节性小溪, 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受气候影响较大。二、气象垭关煤矿地处高寒山区, 气候湿润, 冬冷夏凉。年平均气温 12℃, 年平均最高气温 ℃,最低 ℃,月平均最高气温 ℃,最低- ℃, 日最高气温 ℃, 最低气温- ℃, 年平均降雨量 , 年最大降雨量 ,最小 ,月最大降雨量 , 最小 , 日降雨量最大达 , 年平均日照时数 1122 小时, 年日照时数最长 小时, 最短 小时, 月日照时数最长 225. 3 小时,最短仅 小时。冬季平均凌冻期 19 天,最长 44 天,最短 3 天, 月最长凌冻期 18天, 最短 1天, 风向多为东南风, 最大风力 9—10 级。第二节井田开发现状垭关煤矿属于技改扩能矿井, 设计生产能力为 60 万吨/年, 企业性质为私营。 2005 年 1 月林东矿务局设计研究所编制了《贵州省毕节市垭关煤矿可行性研究报告》, 2005 年 7 月由贵州鑫能煤炭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编制了《贵州省毕节市垭关煤矿( 技改) 开采方案设计》, 设计生产能力 30 万吨/年, 并经省煤管局审批通过( 黔煤规字[2006]147 号)。 2007 年 12 月由盘江煤电( 集团) 煤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编制了《贵州省毕节市垭关煤矿开采方案设计( 变更)》,设计生产能力 30 万吨/ 年,并经省煤管局审批通过(黔煤规字[2008]247 号)。目前矿井正处于联合试运转期间,由于矿井首采面受采空区影响、断层构造等原因, 必须结合实际情况编制年度中长期防治水规划, 以指导安全生产工作。井田内早期存在很多小煤矿开采, 破坏十分严重。在井田的东部边界为金桥煤矿( 15万 t/a), 南部老垭关采空区为界, 西部有花果山煤矿( 9万 t/a) 、北部以 326 国道为界。经查明,在井田周边无其它非法小窑进行开采。垭关煤矿始建于 1957 年 6 月。生产规模年平均不到 1 万吨。现进行扩能、扩界后设计为年生产 30 万吨,垭关煤矿是一个证照齐全的合法矿井, 各种规章制度健全, 安全生产条件较好, 现开采煤层三层( K1 、 K2 、 K3 ) ,开拓方式为斜井开拓,采煤方法为走向长壁后退式, 采煤工作面采用人工打眼、装药、爆破落煤, 支护方式采用单体液压支护配铰接顶梁进行支护, “三·四”排控顶全部陷落法管理采空区。现已形
煤矿防治水中长期规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