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新闻报道价值观在全球化语境下有趋同之势。但是,由于中美两国在文化传统和新闻政策上的差异,两者价值观的差异依然会长期存在。比较中美新闻价值观的异同,对当今中国的新闻报道实践会有一些启发意义。 中美新闻价值观的相同点 在重要性方面的趋同。新闻价值是指新闻事实满足社会需求的特殊要素的总和,新闻价值要素包括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等。而个人或团体判断新闻价值的主观标准就是新闻价值观。①新闻价值要素中的重要性、显著性、时效性等因素,已为中美新闻界共同接受,尤其对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例如,在20xx年分别由美联社和新华社评出的十大国际新闻中,有6条是完全一样的,分别是“美国大选”、“金融危机”、“油价涨落”、“北京奥运会”、“孟买恐怖袭击”和“俄格冲突”,这表明中美新闻价值观中具有某些普遍性、规律性的东西。 重视事件报道,发挥舆论监督功能。普利策新闻奖是美国现实与舆论的一面镜子。20xx年震动全美的几件大事就成为20xx普利策新闻奖关注的焦点:《华盛顿邮报》对佛罗里达理工大学校园枪击案的报道,对美国经济尤其是对信贷危机的预测和分析的报道。此外,黑水事件、缅甸骚乱、切尼问题等也都是去年全美舆论的焦点所在。 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27篇消息、通讯和评论作品中,直接或间接批评现实的作品有8篇,%。这说明中国传媒在国家新闻政策范围内,不断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批判的思维,积极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关注人类命运,体现人文关怀。面对灾难报道,美国注重报道灾难事实,呈现灾难对人的摧残,表现人的痛苦与悲惨境地,作品充满人文关怀。 中国的新闻报道也逐渐关注弱势群体、尊重人、关心人,“受众”本位意识不断加强。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71名矿工遇难两周年祭日临近,李毅中质疑:为何还没人被究刑责》与《谁代表网友给小慧的后妈道歉》等就是把目光投向人类生存的微观层面的报道。 中美新闻报道重点各具特点 中国新闻注重对时代人物的报道,美国新闻注重个人价值的体现。中国的人物报道强调时代精神。以往的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人民呼唤焦裕禄》、《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等都体现了中国新闻价值观以“国”为重和时代精神意义。在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出的261件获奖作品,充分反映出20xx年全党全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显著进步,展示了20xx年全国新闻战线引导舆论,加强新闻队伍建设的丰硕成果。② 美国传媒更多表现个体对生命价值的追求,聚焦于个人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以具体的个例反映普遍的社会问题,充分体现了媒体的“受众本位”思想。此类新闻在普利策奖获奖作品里俯拾皆是:既有“总统大选”这样的世界大事,也有贴近民众生活的报道,如人们购物、保健乃至选择餐馆等。 美国新闻注重揭露丑闻,中国新闻注重正面宣传。普利策认为媒体应该发挥“社会守望者”的角色,具体地揭露社会腐败行为是记者们的基本使命。由普利策拟定的“新闻揭丑”思想后来逐渐成为美国新闻思想的主流话语传统,如对“水门事件”、“克林顿性丑闻”等事件的报道。 中国新闻媒体是国家意识形态的“喉舌”,更看重社会效益,这决定了它以正面宣传、歌颂真善美为报道重点和中心任务。如北京奥运会、“神七”载人航天飞行
中美价值观的异同【简论中美新闻报道价值观的异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